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1637年的今天,也就是2月2日正好爆發金融史上知名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破滅事件,原本價格超越阿姆斯特丹豪宅的鬱金香球莖,暴跌至洋蔥的價格,而這件事也被稱為近代歐洲3大泡沫事件之一。亞洲市場也有央行特別發文回顧這起事件,並且提到近期的比特幣投資熱潮,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FT),也引發泡沫風險的質疑聲浪。
據亞洲央行在臉書帖文,題目為《金融史上的今天:1637年2月3日鬱金香狂熱破滅!瘋狂時一顆球莖可抵一棟豪宅,泡沫破滅一夕間打回原形,只值一顆洋蔥》。原文內容寫道:
16世紀末,一名荷蘭商人從土耳其進口鬱金香球莖,並將之栽培推廣。由於荷蘭的鬱金香球莖來自進口且數量稀少,擁有鬱金香球莖逐漸成為有錢人的象征。
越奇特的鬱金香球莖,越能引發種植者的興趣。當時,鬱金香球莖的種植者到處找尋變種的鬱金香球莖,因其數量稀少,加以若幹種植者囤貨,變種鬱金香更加奇貨可居。此時,歐洲各國投機者紛紛湧入荷蘭,加入這場鬱金香投機狂潮。在種植者囤貨、投機者搶購的推波助瀾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高漲,連市井小民也瘋狂搶進。因需求過於強勁,種植鬱金香霎時成為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到1636年,即使是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其價格竟也高達相當於一輛馬車、數匹馬。所有人堅信,鬱金香的價格將不斷走高,不會停歇,而以當時的熱潮而言,亦確實如此;現代經濟學家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期(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當時稀有種類的鬱金香球莖,其價格在1個月內上漲20倍是件稀松平常的事;1637年初,一種名為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其價格甚至在1個月內飆漲485%,換算成年增率竟高達5900%。
然而1637年2月3日,就在大家毫無心理準備之際,悲劇發生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直線崩落,竟慘跌至與一顆洋蔥的售價相當!誘發崩盤的原因眾說紛紜,因為它將鬱金香球莖價格暴跌歸因於一樁偶發的美食事件:
一位年輕的外來船員初來乍到荷蘭,不知荷蘭正掀起鬱金香狂熱;當他離開時,順手摸走了一顆鬱金香球莖—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可是船主耗資3000金幣,約合目前的3至5萬美元。自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購入、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的頂級品種球莖,當時價值甚至超越阿姆斯特丹的豪宅!
船主發現鬱金香球莖不見時,氣急敗壞地去找那位船員;但當他好不容易在一家餐廳找到船員,卻差點不支暈倒—因為他驚見船員居然正在大快朵頤,滿足地和著燻腓魚將球莖吞下肚!船員對於鬱金香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只覺得球莖就像洋蔥,當燻鯡魚的佐料搭著吃正好!價值數千金幣的球莖,在不明所以的人眼裡竟如同洋蔥,究竟是船員瘋了?還是荷蘭人已失去理性?
據說就是這起偶發事件,引發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投機者開始懷疑球莖的價值:極少數人覺得苗頭不對,立即賤賣球莖;若幹具市場敏感度的人迅速跟進脫手;接著便是越來越多的民眾陷入恐慌、瘋狂拋售。一夕之間,曾風靡一時的鬱金香球莖,就這麼成了無人接手的燙手山芋,價格一落千丈。
荷蘭政府甚至為此發出聲明,宣稱鬱金香球莖價格沒有理由下跌,要求民眾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契約價格的10%結清契約;但政府的努力相對於拋售潮,實為螳臂擋車。短短一星期後,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竟跌至與一顆洋蔥的售價相當。
資產在一夕間化為烏有的人們,需要有人為這件事情背鍋,於是有人怪罪笨船員不識貨亂吃東西,有人責難政府護盤不力,認為政府應令球莖恢複暴跌前價格,總之就是不願正視泡沫破滅的事實。還有人一狀告上法院,欲循司法管道,強制原來簽約高價收購球莖的商人履約;但法官認為,鬱金香狂熱本質上是荷蘭的全國性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球莖變洋蔥,阿不是,是荷蘭鬱金香狂熱破滅、球莖價格從堪比房屋跌至類同洋蔥的故事,它與後來發生於1720年的2大泡沫事件—英國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法國密西西比公司(Compagnie du Mississippi)泡沫事件齊名,合稱近代歐洲3大泡沫事件(Bubble Event)。
近年來,有論者將比特幣投資熱潮比擬為鬱金香狂熱,甚至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截至2017年12月的短短3年間,比特幣竟飆漲逾64倍,超越同一時間長度鬱金香狂熱的漲幅—鬱金香狂熱達到峰值前的3年內,價格漲幅約為50倍;而另外兩大泡沫—南海泡沫的10倍漲幅、密西西比泡沫的30倍漲幅,更是早被遠遠甩開。
我們再來看看比特幣剛開始與最近期的發展吧,2010年比特幣首次實際交易、以1萬枚比特幣換兩塊披薩時,1萬枚比特幣價值僅為41美元,也就是1枚比特幣價格還不到1分美元。至於過去1年來,比特幣價格幾度大漲大跌,走勢有如雲霄飛車;2021年稍早價格雖曾拉升至近6萬4千美元,3個月內又暴跌至不到3萬美元;上年11月價格再次飆漲至逾6萬7千美元,短短3個月後竟又腰斬、一度跌破3萬5千美元,近日則在3萬6千美元左右震蕩。
其實,許多專家學者都曾一再示警比特幣的泡沫風險,例如:BoA策略師Hartnett分析,比特幣恐成為所有泡沫之母;“末日博士”、紐約大學經濟學家Nouriel Roubini曾批評,比特幣等密碼通貨僅有投機性資產泡沫的作用,比鬱金香狂熱還要糟糕,因為鬱金香至少有它的功用。
另一種同樣采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也就是非同質化代幣,尤其是數字藝術品、收藏品NFT市場充斥各種漫天要價,也被論者抨擊為形同鬱金香狂熱再現。
【廣告】微信掃碼,領體驗賬戶贏真金白銀!
手機用戶請截屏保存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調取圖片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