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據美國彭博社周一(10月16日)最新報道,中國央行祭出自2020年以來單日最大規模的中期流動性注入舉措,加大力度支持國家經濟複蘇和債券銷售。
(截圖來源:彭博社)
周一,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一年期政策貸款向金融體系淨注入2890億元人民幣(約合396億美元),這是自2020年12月以來單日最多的一次。中國央行將利率維持在2.5%不變,與預期相符。
中國人民銀行10月16日發布消息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3年10月16日開展106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和789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充分滿足了金融機構需求,中標利率均保持不變。鑒於本月有5000億元人民幣MLF到期,因此央行在10月的MLF續做中淨投放2890億元人民幣。
中國正與步履蹣跚的經濟作鬥爭,消費者價格反映出需求疲軟,而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貸款金額未達到預期。
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大發債規模,為刺激支出提供資金,這加強金融體系對更多流動性的需求。
澳新銀行集團(Australia &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td.)高級中國策略師邢兆鵬表示,現金注入應“抵消本周政府債券供應的需求”。
邢兆鵬補充道,由於當局要求地方政府在10月底之前花光債券籌集的所有資金,流動性緊張局面可能會在10月下半月出現緩解。
(圖片來源:彭博社)
中國央行周一祭出“大動作”之際,中國政府正考慮推出新一輪刺激措施,以幫助經濟實現5%左右的官方年度增長目標。
據彭博社上周二報道,為了提振放緩的經濟,北京正在考慮提高2023年的預算赤字。據知情人士透露,決策者正在考慮至少發行人民幣1萬億元(約合1,370億美元)的額外主權債務,用於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支出。但這項措施可能導致今年預算赤字率遠高於3月設定的3%上限。
消息人士說,中國政府最快在10月宣布這項計劃,目前政府官員仍在討論這項計劃,仍可能改變計劃。這項計劃由財政部和發改委主導制定,仍有待國務院批準。
中國上周五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上月消費者通脹率出人意料地持平,不過出口等其他近期指標顯示,經濟放緩可能正在放緩。中國政府已經推出一些零碎的措施來提振經濟,但尚未采取大規模刺激措施。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上年同期持平,不及預期的上升0.2%,並逐漸接近7月份的通縮水平。邢兆鵬表示:“9月份的通脹數據低於市場預期,表明中國人民銀行對抗通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已經宣布了數百項反周期措施來刺激國內需求。但消費者信心依然疲軟。”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Zhiwei Zhang表示:“CPI通脹率為零表明,中國的通縮壓力仍是經濟面臨的真正風險。如果沒有財政支持的大力推動,國內需求的複蘇並不強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5.2%下調至5%,明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4.5%下調至4.2%。IMF稱,由於房地產投資和房價下降危及政府賣地收入,以及消費者信心疲軟,中國經濟正在失去動力。
定於本周公布的中國數據還將提供更多有關第三季經濟狀況的線索,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以及零售銷售、工業產出和失業率等指標。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上周六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複、總體回升向好。近期,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積累,亮點增多,預期好轉。工業、服務業增速均有所提升,市場銷售加快恢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下一步,中國將更加關注經濟增長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平衡,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礎上,積極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潘功勝表示,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有力有效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下一步,要持續用力、乘勢而上,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着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加快經濟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
盡管市場仍對不穩定的中國經濟複蘇持謹慎態度,但在制造業活動等指標出現一些改善後,從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到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等金融機構本月早些時候都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