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6月24日,央行宣布“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的项目。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6月20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通过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这是继2017年9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再次提出通过定向降准来等方式来支持小微企业,因此对本次降准市场已经有充分预期。 这是年内在2月和4月两次降准之后的第三次降准。与往年的降准相比,今年三次降准是在中性货币政策前提下的定向降准,今年2月份是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降准和今天是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即便是4月份的置换降准,央行特别指出“目的也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大型银行传统上是债转股的主力,而中小银行则更多的对接中小企业,因此本次定向降准的“定向”特性更加明显: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降准是支持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而对其他类型金融机构降准是“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本次定向降准中针对“债转股”是新的亮点,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一年多时间内,“签约多、落地少”的确是政府和市场都面临的难题。据市场估计,截至去年底,各类实施机构共与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金额1.6万亿元,但落地金额约3000亿元,落地率仅为20%左右,而且对象主要集中在央企和地方国企。因此央行在本次定向降准中特别加入“债转股”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签约金额和资金到位进展比较缓慢,考虑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主力军,可通过定向降准释放一定数量成本适当的长期资金,形成正向激励,提高其实施“债转股”的能力,加快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落地”。我们认为这有利于支持部分经营能力较强但杠杆率偏高的企业,从而避免这些企业被目前去杠杆导致的信用收紧而误伤。 此外,虽然2016 年下半年以来,国企去杠杆取得一些进展但在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国企改革层面没有太大的突破。因此央行也特别指出“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们认为本次降准不能被视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虽然央行一直宣称的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但今年以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叠加去杠杆政策,市场切身感受的却是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额增速明显放缓,5月份已经跌至10%左右。当月新增仅为7600亿,虽然表内信贷新增有1.14万亿,但当月表外融资萎缩了4200多亿。前5个月,虽然表内同比多增加了3200多亿,但表外融资少增了2.8万亿。考虑到货币政策往往有一刀切的问题,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降准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薄弱部门(例如小微和三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前5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国内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特别是由于表外融资收紧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去杠杆过程中,从杠杆率角度来考虑,需要在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来控制分子的同时也要保证名义GDP维持平稳增长来确保分母不会出现明显萎缩,否则会出现杠杆率不降反升的情况。央行在本次降准中也提到了“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一方面,央行和监管层去杠杆的政策立场没有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为去杠杆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来平衡“发展和改革”,以实现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