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的是FX168财经网,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及信息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地法律法规。× 关闭

FX168财经网>区块链>正文

金色相对论——STO来袭将如何影响市场?(上)

文 / Zoe Lee来源:FX168财经网

广告
广告

“金色相对论”第十八期诚邀百余位嘉宾聚焦“STO来袭将如何影响市场?”嘉宾们就当前全球投资环境、STO与IPO及ICO的区别、STO对市场的影响、各国对STO监管态度、传统资产Token化趋势等问题,一一展开精彩讨论。

本期主要嘉宾:

李刚强,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刘思宇,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

高建武,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

Michael Yuan,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初壮,北京信睿宝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总经理

阮宇博,八维资本创始人

陈钰璋,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排名不分先后)

要点提示:

l 当前,全球投资主逻辑已转向追求资产流动性的时期,是捕获优质低价资产的好时机,也是STO的好机会。

l STO的核为符合SEC监管要求,包含合格投资人,反贪污、反洗钱等用途的投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投资人锁定期限。

l 相比IPO与ICO,STO有望降低监管风险,降低资产的流通成本,获得潜在的流动性溢价。

l 币圈或可能高估STO的价值和意义,其具体形态模式仍需不断进化。


金色财经:昨日美股下跌,币市也一片哀嚎。这个事件是否折射出了全球投资环境的改变?存在哪些痛点?

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 刘思宇:

当前全球投资环境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资产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基金所拥有的资金不断减少,加剧了整个全球投资寒冬的程度。熊市死于抄底,现金为王。

八维资本创始人 阮宇博:

我们觉得从两个层面来看吧。第一,从全球各类资产的投资来讲,处于周期尾声,流动性紧缺时的获利机会。不论是从技术、人口、自然、制度变迁的角度切入,还是采用债务、房地产、库存周期的视角分析,18-19年都是一个风险资产面临下行压力,投资主逻辑转向追求资产流动性的时期。第二,美债收益率飙升,将通过定价机制传导到股、债、汇、大宗、房地产市场,造成全球风险资产的共振下跌。近日,美国三大股指(尤其科技股)、亚太股市和数字货币市场就出现了下跌甚至暴跌行情。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我的理解是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去扛杆,泡沫正在破裂,对优质资产的需求会尤其大。这对STO 是一个机会。

八维资本创始人 阮宇博:

在金融行业整体去杠杆时,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这时人们将不得不抛售资产获取流动性,资产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这将是一个捕获优质低价资产的好时机。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目前的风险之一是上一轮技术红利(互联网)基本吃完了,但是dot.com bubble带来的格林斯潘加杠杆在2008年之后还没去干净,所以现在得勒着裤腰带再去杠杆。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具体到全球投资的痛点来说,个人认为,在股权市场上,主要原因是传统资本市场主要依靠IPO的退出方式完全不能满足投资人的诉求。IPO比例低、周期长,使得全球积累了超过70万亿美金的股权资产无法得到有效流通。在债务和房地产市场,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门槛过高,使得大量人员无法参与其中的投资,市场积累了100万亿美元债权资产、230万亿美元房地产资产无法得到有效流通。这使得人们呼唤新的退出方式,无论是ICO还是STO,都是新的尝试。

八维资本创始人 阮宇博:

单从区块链和数字资产的角度来讲,之前我们经历了1.0比特币引领的转账支付,2.0爱西欧引领的股权融资。2.0的范式是通过打时间差(创新在前,监管滞后)和空间差(各国博弈,跨国套利)赚取超额利润,但随着项目接连涌入,入场资金供给不足,当项目供给大于投资需求时,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大量的token价格必然塌陷。另一点是,尽管传统股权融资的逻辑也存在“泡沫“(如预支之后50年的利润),可至少还有”市盈率“作为股价的支撑,但目前维护Token价值稳定上涨的主流策略只有“通缩模型“,”币值管理”和依靠媒体完成的“社区预期管理”,这种模式还是过于初级。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这个1.0;2.0阶段我很认可。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投资的痛点总归是两个,第一个是需要一个有效机制,把钱和投资标的撮合起来;第二个是投资之后要有流动性。STO的出现会使投资机会变得更去中心化,更民主化,同时投资之后的退出变得更容易。


金色财经:STO的出现会对融资模型,乃至区块链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产生什么影响?

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 高建武:

如果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被认为是“编程货币”,那么可以将证券型通证ST视为“可编程所有权”的版本。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所有权的资产都可以并且将被Token化公共和私人股权、债务、房地产等。正如比特币改变货币一样,STO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股权,因为它们为所有者提供直接、流动的经济利益和快速交付收益。每种类型的所有权都可以被代币化(tokenize),这是一个巨大的数万亿美元的规模的市场。STO的核⼼是要符合SEC的监管要求。这⾥几个核⼼概念是:1、合格投资人;2、反贪污、洗钱等用途的投资⼈尽职调查(KYC及AML);3、信息披露;4、投资人锁定期限。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同意ST 的最大价值是将传统金融证券变得可编程了!比如说,CyberMiles的合作伙伴,5miles是美国最大的二手汽车电商之一。可是小的汽车交易商一直靠借贷来保持车辆的周转,在传统商业模式中,这些借贷都被打包成证券在华尔街出售。而像CyberMiles这样的电商公链可以作为STO平台,绕过华尔街的中间人,发行这样的证券,从而大大降低成本。再比如说,如果现在要去借房贷,必须找银行把整个房子的产权抵押出去。但是在STO的世界,可以把房子拆成不同的收入来源,比如说房租、屋顶上的太阳能,房子下面的矿产,然后把现金流分别卖给多方,这样对投资人和资产都有了多种选择。投资人通过组合手中不同的房子产生的STO,也更容易把资产卖出去,提高流通性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STO的出现,对于区块链最大的影响在于帮助区块链由虚向实发展。在此之前,99%的区块链项目都是早期项目或者说空气项目,STO的出现,使得区块链项目有了底层资产的支持,有了真实的估值依据。大家可以看下图:市值排名前15的区块链VS排名前30的互联网,可见原来区块链的泡沫是非常大的。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STO没有办法解决上述问题,区块链最大的问题,是S级好公司都没参与。币圈严重高估了STO的价值和意义。融资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融资。真正的好公司恐怕都不会考虑STO,最后结果又变成一群烂公司一起忽悠。

快知实验室 荣格财经合伙人 方军:

STO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是面向机构的融资,还是面向公众?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那现有的企业股权安排都有。面向公众,那搞合规去吧,SEC的规范很清楚的地在那儿。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的,Nasdaq的Linq不早就做了吗,完全合规。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STO是面向合格投资者的融资。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STO是创新,但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STO背后的底层逻辑问题:究竟散户(包括大C)与专业机构投资人,谁更能发现好公司?好公司更愿意拿谁的钱?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STO 就是Reg A+ and Reg D 融资。目前的STO 都是私募,资产不一定是公司股权。可以是今天不能证券化的东西,比如我上面讲的房子。

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 高建武:

D是私募融资法规,A+相当于一个⼩IPO。STO的本质其实是主动的去拥抱监管。

快知实验室 荣格财经合伙人 方军:

Security要受到的监管,都在那儿,非常明晰。Linq就是做了一个登记而已。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是的,linq是一个股权登记系统。个人认为,目前STO要求符合现行的金融监管的制度也并不是长久之计,换句话来说,在现行金融制度下做STO,其空间和价值也会被大大束缚。原有的监管制度是限制了散户投资的权利,天然的认为散户不能承受风险,不能发现好公司。在ICO上,至少给了大家去投资的权利。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资产证券化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个投机行为。区块链如果要在STO上证明自己,就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究竟怎么提高了生产力?

北京信睿宝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总经理 初壮:

公司这种企业制度会被碎片化,由此而来的股权、债权,乃至货币本身,都会被重新定义。未来投资的主要领域,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权了。STO可能是方向,具体形态模式还需要不断进化。监管是滞后的,不能用酒瓶装新酒。资本市场上,监管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是参与博弈的一方。并且监管从来不是有效的,监管达不到其所宣称的目标。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权衡利弊,资本市场的监管利大于弊。


金色财经:同为融资形式,STO与IPO,ICO的区别是什么?有何优势?

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 刘思宇:

STO通过证券化的通证进融资,相比于IPO,STO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协议层自动化管理,24小时交易,交易单位灵活等优势。相比于ICO,STO具有协议层合规,通证融资合法化,打开机构投资市场,让通证本身价值与BTC/ETH脱轨,以未来现金流挂钩,反应资产价值等优势。从美国注册的公司角度来看,STO即合法合规的ICO。STO只是证券融资的一种新的形式,与ICO相比,融资模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增加合规方面的合约等。但其对区块链本身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的影响,我还没有看到太大的变化。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资产流通性的提高,投资的全球化,投资者数量的扩大,对于生产力当然有极大的提高啊。我做了个对比表。从监管政策、底层资产质量、发行难度、交易的便利性、投资门槛等来比较,可以一起来看一下。总结来说,STO就是ICO和IPO的妥协,是未来世界与过去世界为了达成平衡寻求的一种妥协方式。它既有ICO的优点,又有IPO的优点。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ICO是预售使用权,STO是股权众筹。我坚决反对把金融资产写进智能合约,

所有涉及大钱的,都不能用智能合约。我在华尔街对冲基金的时候,真正的痛点根本不在24小时交易、交易单位。STO不work,既没有IPO的流动性,又丧失了ICO的灵活性。正因为有了几年的合规监管,才能尽量还原真实项目信息。快知实验室 荣格财经合伙人 方军:

这种所谓的资产上链,的确没什么意义。虽然和你的理由不一样,但结论相似。

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 高建武:

IPO价格昂贵且可能需要长达几年才能完成,其中主要因为准备招股说明书和在相关监管机构备案获得审批。在证券化代币仅仅将传统证券进行代币化(例如,公司中的股权进行代币化)的情况下,从现行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STO几乎没有优势。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在A股,一次IPO的平均成本是3000-5000万人民币,时间周期是2年。

当然美股低很多。

北京信睿宝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总经理 初壮:

STO不是简单的融资形式,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区块链的发展终极目标的解构公司制。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A股的IPO不是IPO,不能和STO对比。美国上市流程慢、小贵,但是必要。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公司来区块链发token。但是,这些公司都不愿意来。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

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不能将一个40岁的成年人,和一个刚出生的娃娃进行比较,IPO就是那个40岁的成年人。一定要比较,那么IPO在当下的完善性必然要超越STO 很多年。如果现在的法律都同意和认可发TOKEN这种方式,那么这些公司会怎么想呢?现实是很多股权公司发TOKEN啊,比如天涯、GSE、MICO,、简书等。

高链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钰璋:

好问题!如果法律认可发Token,那可就要乱了,劣币驱逐良币可能会发生。没有如日中天的独角兽发Token的。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不需要股权公司来发STO。它们也不会来。在今天中心化的股权市场里赚钱的人是不会来尝试新东西的。创新总是边缘的。

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 刘思宇:

证券就是证券,没啥可说的,要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方式,穿透下去,适用证券法就可以了,不管它是不是Token。如果这些Token有证券化属性,按照道理,就应该遵守证券法。穿透式监管,本质是证券就是证券。

北京信睿宝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总经理 初壮:

Token不是公司发的,Token对标的是一个被封装的,取得价值共识的资产。

八维资本创始人 阮宇博:

IPO、ICO更多是股权融资,STO偏债权,股债混合。优势,一是降低监管风险,加强尽职调查。在美国的语境下,适用于监管要约豁免(例如Reg D或Reg S)是合规化的第一步。通过将各国针对KYC和AML的规定写入智能合约,其实有望实现自动可编程的合规。二是全球资产寻求更高的流动性、回报率或alpha。ST有望降低资产的流通成本,获得潜在的流动性溢价。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Yuan:

STO与IPO相似之处在于都在出售证券,不同之处IPO是面对公众的,只出售代表所有权的股权证券。STO不一定是面向公众,而且就像上面提的那样,可以出售股权之外的其他权益,比如现金流的收益权。STO与ICO是完全不一样,因为出售的东西不一样,STO出售的是证券,ICO出售的是功能性代币。到今天,ICO的法律合规性是不明确的,而STO是有明确法律保护的。

更多精彩讨论内容详见《金色相对论——STO来袭将如何影响市场?(上)》

来源:金色财经

分享

相关文章

48小时/周排行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