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重启多个岗位招聘,上海馆推出夜游活动,还原马未都的文化传承

2024/07/26 09:30来源:第三方供稿

近日,深陷“裁员风波”的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首次公开发声,通过视频回应了裁员欠薪及破产传闻。

马未都回应破产传言

马未都回应称,并没有像网上说的裁员80人,观复文化项下的三家公司,共计91人,目前还有51人在职,38人得到了满意的补偿,另有2人因诉讼尚在进行中,公司会尊重并执行法律的裁判结果。

“公司并没有欠薪,这两个月都在当月发了薪,但较比发薪日是迟发了,原因是资金安排欠妥。”马未都在回应中表示,关于观复博物馆破产倒闭、资不抵债、博物馆无法继续经营的说法均为谣言。

经实测发现,携程、大众点评等消费平台均可正常购买观复博物馆在北京、上海两个馆的门票。据网友近日发布的现场探访,博物馆正常运营,且游客不少,现场还有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

其中,上海观复博物馆在7月和8月的周六,还推出了“猫里猫气来白相”夜游博物馆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7月23日、25日,观复博物馆在其官方微信上发布了“行政前台、讲解员、新媒体运营、视频剪辑岗位”等多个岗位的招聘信息。

从天眼查信息方面来看,目前北京观复文化有限公司(现北京叶泰文化有限公司)仍处于存续状态,另一家北京小观拍卖有限公司同样处于存续状态,即一切正常。

曾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誉

谈及马未都,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更是一位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家。

公开资料显示,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的北京军人家庭,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然而,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在1980年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马未都从此崭露头角,后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20世纪80年代,马未都开始涉足收藏领域。他凭借着对中国古代器物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了规模庞大且价值不菲的收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逾千件。这份对文物的痴迷和深入研究,使他在收藏界声名鹊起,获得了“京城第一收藏家”的美誉。

然而,马未都的贡献远不止于个人的收藏。他深刻认识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希望能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在1996年10月30日,他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后更名为观复博物馆。这一举措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让珍贵的文物有了一个向公众展示的平台。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观复博物馆与马未都的文化传承

据了解,北京观复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以其丰富的藏品、精心的展陈和深入的研究,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馆内的陶瓷、书画、家具等各类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内涵。这些藏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马未都为博物馆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他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1999年与建筑报合作举办的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给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保证观复博物馆的永续生存,马未都还与他人共同创立北京观复文化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并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观复博物馆已成为集文化、休闲、学术、商务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场馆,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有分馆,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马未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还体现在他的多种文化活动中。他积极参与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节目,如《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国宝100》等,通过这些节目,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讲述历史故事,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他出版了多部关于收藏和文化的书籍,如《马未都说收藏》《醉文明》《国宝100》等,这些著作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和传承。

此外,在对待流失海外文物的问题上,马未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行动。他认识到中国商人在海外回购流失文物时存在“自相残杀”的现象,导致文物价格被抬高。他认为日本人回购流失国宝的方式值得借鉴,即通过有组织的行为,大家达成共识,只派一个人去购买,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从而降低回购成本。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相关经验的分享,无疑对保护和追回海外文物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未都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收藏品和博物馆,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以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文物和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第三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