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全球都在等一个信号

2024/09/18 17:10来源:第三方供稿

终究还是破了,上证指数盘中失守2700点,为今年2月6日以来首次,随后又迅猛拉升翻红。截至收盘,沪指涨0.49%报2717点,全天成交479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454亿元。

白酒股集体下跌,贵州茅台跌2.85%至1266.90元,创2022年10月以来新低。

贵州茅台已经跌成高股息了,最新股息率4%,年内累跌超25%,市值跌破1.6万亿元,跌至A股第4位。

神秘资金又来了,多只沪深300ETF成交显著放量,带领大盘上演“奇迹日”

1

美联储大幅降息预期升温,港股上涨

美联储降息大礼包,港股先收到了。

中秋假期港股迎来大爆发,恒生指数录得四连阳,H股ETF、港股通ETF涨超3%。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消息面上,美联储大幅降息预期升温或是香港市场走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也带动了包括南向资金在内的市场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此外,港股上市公司大面积的回购,持续推动港股上涨。港股回购家数、规模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2024年年初至今,港股市场已经有237只个股进行回购,比去年同期增加92家,其中52只股票的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超过了1亿港元。港股年内合计回购金额2012亿港元,同比增长172%,回购金额超过2022年、2023年全年。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港股市场对外部流动性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受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影响,港股对美联储降息的反应可能会比A股市场更为显著。

回顾上一轮2019年降息交易阶段,港股主要指数表现分化,恒生科技指数弹性显著强于恒生国企和恒生指数。

从降息周期全程来看,从2019年6月降息预期发酵至2020 年 3 月降息结束,港股表现有所分化,恒生指数/恒生国企美联储降息期间下跌 9.2%、6.4%,而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上涨 74.8%;分行业来看,医疗保健业、资讯科技业领涨。

2

今夜,全球都在等一个信号

美联储降息“板上钉钉”,但关于降多少幅度的问题,最近市场吵得不可开交。

今夜,全球都在等一个信号。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2点,美联储将公布最新议息决议。降多少基点,给什么预期,再到放什么数据?

对美联储鲍威尔而言,今晚应该是近几年来最关键的一晚。

昨日文章提及三名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敦促美联储最新的FOMC会议上决定降息75个基点,他们认为美联储行动落后于形势,已经让美国经济受到威胁。

那么现在市场的预期究竟如何?有关数据显示,今晚美联储宣布50个基点降息的概率进一步上升。

据伦敦证交所LSEG数据,周一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反映,市场预计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概率接近60%。

简而言之,现在降息25个基点已经事实上被市场所定价,分析师和交易员们都希望今晚降息50个基点。

基于此,如果降息幅度小于50个基点,可能会制造失望情绪并引发市场抛售,制造巨大的“金融状况紧缩冲击”。 

尽管现在市场呼吁美联储要下猛药,不要只降25个基点,但历史上降50个基点似乎又不是什么好信号。

2020年,美联储紧急宣布利率下调50个基点,之后美股出现崩盘。

在此之前的2001年、2007年和2008年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分别是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事件和世界金融危机。

也就是说,在进退自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现在美联储进入了“深水区”。

降息<50个基点,一些人认为会带来恐慌;而从历史看降息>50个基点,也引发投资者预期市场有雷。

知名投资人但斌表示,降息后的市场是涨还是跌,以12月31号为准,看牛市行情。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美股创新高后调整时间也不短了,市场变得有些纠结。

3

百亿私募数量大降,正收益仅30%左右

市场持续下跌,百亿私募日子也不好过啊,不仅要经受净值疲软的考验,还面临规模缩水的压力。

今年前8个月,235只百亿私募旗下产品,取得正收益的仅有74只,占比仅为30%左右。

此外,百亿私募数量也在持续减少。2023年上半年,百亿私募数量115家,去年年底降至104家,近期该数据再度下降。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百亿私募数量继续下降。从今年年初的104家下至85家,降幅高达18%。

有市场人士分析,由于过去量化投资的普及,前些年百亿私募增长势头强劲,近段时间由于市场环境收紧,外加不少量化基金业绩表现不佳以及规模增长受限,从而导致私募基金规模缩水。

其次,基金整体赚钱效应弱,投资者信心不佳使得基金发行遇阻,也是导致规模缩水的一大因素。

从整个私募行业看,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50543只,存续基金规模19.69万亿元。

该数据同比去年7月份,规模下降达到1.13万亿元,存续基金数量也下降了2335只。该数据反映了在市场存量资金博弈下,基金行业正经历着一轮出清。

回看历史,过去每轮牛市伴随着机构规模暴增,而每次调整也很残酷,也会淘汰一大批机构,所谓适者生存。

在市场极端波动下,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也许投资行业比拼的不是进攻属性,而是风险控制和穿越周期的能力。

编辑:第三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