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为何这么惨?

文/第三方供稿2024-09-25 20:05:57来源:第三方供稿

前几天,黎巴嫩BB机集体爆炸事件,掀起全球热议。

经过这么久发酵,真相逐渐被解开。

数年前,摩萨德特工在匈牙利注册了几间壳公司,给普通客户提供正常产品,给敌对势力则专门研制了一批能引爆的传呼机。

问题是,全世界供应商那么多,真主党为什么要专门跑去欧洲采购?

利诱。公司给出的产品实际价格只相当于市场价的20%,其余全部以回扣形式变相贿赂给采购官员。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黎巴嫩虽然没有这句谚语,但类似的道理肯定有。

明显是个坑,还是踩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可能就是一起简单的贪污案。

相关信息来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不一定100%是事实,但总比一些匪夷所思的阴谋论和黑科技可信。

不过,现在再追究这些意义已经不大。

导火索点燃后,9月23日,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正式爆发全面战争。在狂轰乱炸中,当天就有492人死亡、1645人受伤……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离奇的事,说穿了,底层仍然是那些腐朽的陈年旧事。

对金钱的追逐、对土地的渴望、对信仰的分裂……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演。


01

中东明珠


黎巴嫩的历史,和古埃及一样久远。

最初,当地人自称“迦南人”,希腊人称其“腓尼基人”,泛指地中海东岸一系列城邦的居民。

在上帝把应许之地迦南“赐”给犹太人之前,这里早就有族群定居了。

腓尼基人精通航海和贸易,早在公元前20世纪,就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的贸易,是财富的代名词。

但是,尽管拥有肥沃的土壤,他们却不擅长农业和军事,对宗教信仰也颇为开放,可以说处处受制于人。

空有财富却没有守护的力量,在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中,结局是注定的。

从波斯到马其顿,再到罗马、阿拉伯,腓尼基文明在长矛和铁蹄下逐渐消亡。

具体的,可以参考《天国王朝》剧情。

虽然电影主要讲的是耶路撒冷,但作为三教共同的圣地,整个“迦南”地区的情况其实都大同小异。

十字军东征期间,黎巴嫩地区的基督徒建立的黎波里伯国,配合作战了近2个世纪。

基督徒与穆斯林鏖战之际,蒙古人突然崛起、扩张到东欧腹地,十字军被迫返回欧洲防御。

的黎波里等十字军国家立刻孤立无援,被阿拉伯人控制,并合力击退了远征埃及的另一只蒙古军团。

战后,穆斯林虽然没有完全改变腓尼基人的信仰,却成功推广了阿拉伯语,取代腓尼基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自此,腓尼基这个族群彻底除名。

不论信不信伊斯兰教,他们都被认为是阿拉伯人。

混乱的历史,是现代黎巴嫩一切不幸的根源。

进入19世纪,黎巴嫩地区仍有70%居民信仰基督教,因此与欧洲保持大量商贸往来。

1860年,为了换取英法出兵,奥斯曼帝国把黎巴嫩的保护权卖给法国,并让基督徒出任黎巴嫩总督。

十字军退回欧洲几百年后,黎巴嫩控制权再次回到基督教徒手中。

就如同多年前的“圣战”一样,作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锋的最前线,完成了基本工业化的法国为黎巴嫩输送大量金钱、物资,并大力推广法语和法式教育体系。

核心城市贝鲁特,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肢解。

1926年,黎巴嫩成立共和国。1934年进行人口普查:总人口130万,主体民族为阿拉伯人,穆斯林占45.5%、基督徒占52%。

随后不到6年,法国耻辱投降,失去靠山的黎巴嫩政府被迫向伊斯兰世界妥协。

以6:5来分配议会权力,占上风的马龙派基督徒当总统,逊尼派穆斯林当总理,什叶派穆斯林当议会议长。

但双方差距并不大。众所周知,穆斯林生育力极强,一旦他们的人口反超了怎么办?

矛盾迟早有爆发的一天,不过一开始,不同信仰之间还能和平共处。

为什么?有钱分!

法国人走后,当地各大家族迅速掌握基层政治力量。比如马龙派的奥恩家族、德鲁滋派的阿尔斯兰家族、什叶派的巴齐家族……

他们统称为祖阿玛,每个选区都有一个,在奥斯曼甚至更早时期,就牢牢掌握着基层话语权。

和伊朗的教士地主阶级类似,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曲阜的孔家,不论怎么改朝换代、是不是汉人王朝,世家们不过是换了个磕头对象而已。

拥有这种身份,做什么都很便利。但问题也恰恰如此,小国寡民,做什么好呢?

种地?办工厂?那是老实人才干的事。

和犹太人一样,腓尼基是天生的商业民族。尽管改了名,但他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技能。

他们逻辑也类似,都选择了搞金融。

说起这个,犹太人还是腓尼基人的学生。

处于三洲交汇之地,黎巴嫩是天然的贸易中心,也是天然的资金洼地。

各国银行纷纷赴次设立分支,黎巴嫩的银行业开始野蛮生长,成为中东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

比如1951年成立的Intra Bank,趁着伊斯兰联军与以色列的大战,疯狂吸收石油美元和外逃的权贵资金,俨然整个波斯湾诸多大人物的钱包。

……

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大量收入,往来的富商越来越多,自然而然也推动了旅游业,两者贡献了超过70%GDP。

贝鲁特逐渐成为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繁荣、开放程度还在伊朗巴列维王朝之上,是名副其实的中东明珠。

作为一个没有石油的中东小国,到1973年,黎巴嫩人均GDP高达1466美元,接近部分西欧老牌发达国家。

内战爆发前的贝鲁特 来源:图虫(已获授权)

和平而充满铜臭味的生活,令所有人陶醉。

但正如他们的祖先腓尼基人一样,生在这片四战之地,财富是很难守住的。

战乱从未离去,它只是稍微打了个盹。


02

繁华易逝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多国联军战败,超过100万巴勒斯坦难民背井离乡。

其中40万,涌入黎巴嫩南部,立刻就改变了教派格局,穆斯林人数彻底反超基督徒。

1969年,穆斯林要求政府进行新一轮人口普查。

言外之意显而易见:头把交椅该换人了!

1970年,黎巴嫩总统换届,基督教马龙派再也无法取得共识,新总统只赢了1票。

恰逢此时,巴解组织在约旦夺权失败,残部也逃至黎巴嫩南部,将这里打造成反以基地,穆斯林势力进一步加强。

马龙派要求消灭巴解,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1975年,黎巴嫩正式爆发内战,基督徒和穆斯林开始了长达15年的相互厮杀。

繁荣的都市被打成残垣断壁,商业和社会秩序几近崩坏。

至少有15万人丧生,90万人变成难民、逃亡世界各地,共占战前总人口近40%。

比如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就是黎巴嫩后裔。

直到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叙利亚趁机出兵支援伊斯兰势力,击溃基督教军队,黎巴嫩内战才宣告结束。

在美国、叙利亚和沙特主导下,两大教派签署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利益,议会中基督徒与穆斯林席位对等,穆斯林富豪哈里里成为总理。

新政府上台后大幅减税、吸引外资,并争取到了44亿美元国际援助重建繁荣。

大体逻辑与战前相似,是国外资本输入和国内精英分配为“双重钳制”的自由经济模式。

强力的银行业开始恢复,贝鲁特也一度再现中东小巴黎的风采。

比如中国的银联卡,就是通过黎巴嫩的渠道,才能顺利进入伊拉克、埃及等20多个中东国家。

不同点在于,长期内战崛起的各路军阀、民兵政党,参与进了分蛋糕的餐桌。

分蛋糕的人多了怎么办?当然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总不能一人少吃一口。

1992年,总理哈里里开始对内举债、拉动资本内流,以实现自肥。

但这必然会导致通胀飙升、货币严重贬值。

为了稳住汇率,1997年开始,实行黎磅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同时,央行通过出口以黎镑计价的高利率国库券,来平衡政府财政。

这种国库券,主要出售给本国商业银行,再以稍低的利率吸引海湾侨民、民兵领袖、宗教精英等阶层储蓄,从利差中牟取暴利。

同时,财富也从纳税人向特权群体加速转移。

到2013年,有政治背景的个人占据了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43%;哈里里本人家族控股的4家银行,占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50%以上。

尽管看着有些离谱,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举措确实维持了近20年的稳定,在国家重建时期也满足了政府的资金需求。

但其中的隐患,也非常明显。

既得利益群体不仅吞噬国家财富,对权位的控制也越来越夸张,各政府部门“领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扩充本派的势力,黎巴嫩的公共部门迅速变得臃肿,黎巴嫩公务员占全国劳动力比例2004年上升至12.5%,到2017年甚至飙升至25%。

如此庞大群体的工资、退休金、部门债务开支,占黎巴嫩政府支出比重平均高达81.6%。

这简直是想都想不出的极端魔幻剧情……但现实中,它就是存在。

更关键的是,黎巴嫩虽然自古就拥有肥沃的土壤,但主旋律永远是第三产业,能提供给普通人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国内缺少就业,目光只能转向海外。

战后的黎巴嫩之所以能相对稳定,侨汇等自我保护机制,增强了平民家庭的抗压能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海湾产油国的收入每增加1%,黎巴嫩的商品出口和旅游业就能增长约4400万美元,侨汇收入也能增长4000万美元。

彼时,黎巴嫩超过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都在临近的海湾国家谋生,侨民资本回流是维持经济稳定的支柱之一,侨汇收入占GDP比重高达21.4%-26.4%。

但无论是银行业,还是侨汇收入,都非常依赖外部环境稳定。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彻底打破了黎巴嫩稳定社会的政治根基,隐藏了20年之久的缺陷空前凸显。

油价急剧下滑,产油国经济疲软,黎巴嫩的侨汇、服务业收入乃至流入银行业的石油美元,都骤降。

随后多重原因发酵下,黎巴嫩政府与海湾盟友、尤其是沙特关系破裂,石油美元开始加速外流。

两大支柱都倒了,直接导致其脆弱的经济秩序开始全面崩溃。

2019年,经济危机彻底爆发。

据世界银行估算,2019-2021年,黎巴嫩经济缩水了60%,货币贬值一度达到95%。

主权债务超过900亿欧元,平均每个人都背负了1.3万欧元的公共债务。

被称作19世纪以来全球最严重危机事件前三名。

很难想象,两年前还相对富裕的黎巴嫩国民,有36%突然陷入无法维持温饱的极度贫困。

2022年4月4日,仅仅坚持了18个月后,黎巴嫩政府和央行宣布破产。

……

原本,各个宗教势力能相对和平共处的条件,是大家都有好处拿。

如今蛋糕没了,会发生什么显而易见。

时至今日,黎巴嫩仍未找到让各派都有好处拿的新办法,他们也无暇去想。

因为新的战争又开始了。


03

尾声


透过黎巴嫩种种,我们似乎能看明白一些事情——它的一切矛盾,依旧停留在千年前的宗教战争、家族争斗方面,毫无现代性可言。

不论是过去、现在甚至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论哪一方成为主导,其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一直是分蛋糕的政治模式。

所谓的内战,乃至各种打着冠冕堂皇旗号的运动,也永远是分赃不均导致的。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即便达成和解,相似的剧情也必然会无限重复上演。(全文完)

掌握最新全球资讯,下载FX168财经APP

相关推荐

关闭

黎巴嫩为何这么惨?


前几天,黎巴嫩BB机集体爆炸事件,掀起全球热议。经过这么久发酵,真相逐渐被解开。数年前,摩萨德特工在匈牙利注册了几间壳公司,给普通客户提供正常产品,给敌对势力则专门研制了一批能引爆的传呼机。问题是,全世界供应商那么多,...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