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以“校企合作,產城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共塑新時代發展之‘重’”為主題的第十六屆華中科技大學企業家論壇在江城武漢舉辦,本屆論壇由武漢市人民政府、華中科技大學指導,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總會、企業家協會、創業投融資協會主辦,金融界為媒體支持單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醫工融合研究院院長以及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並分享了他在過去二十多年間指導學生在醫工交叉領域的豐富經驗。他的演講聚焦於微納制造、先進封裝技術、光學成像、醫療機器人及建模仿真國產軟件等新工科熱點方向與醫學的深度融合,題為《新工科與醫工融合研究》。
新工科:創新創業的源泉
劉勝院士首先高度讚同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院士關於“醫學是理工發展的天堂——跨學科交叉的沃土”的觀點,他引用了前美國國家基金會主任、南洋理工大學前校長蘇布拉·蘇雷什(Subra Suresh)教授的例子。作為材料疲勞與斷裂領域的專家,蘇雷什教授在醫工融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將紅細胞納米力學性能與相關人類疾病的病理狀態聯系起來的研究。此外,武漢大學校友、MIT教授陳建柱提到,在MIT有50%的理工科教授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另外50%則專注於軍事科技領域。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新工科在醫學領域的巨大潛力,並強調了新工科與醫學之間的跨學科融合不僅是創新創業的重要源泉,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劉勝院士進一步指出,新工科對於推動未來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他也特別強調了一些尚處於萌芽階段的醫工融合技術,如腦機接口芯片和納米血管機器人等,這些技術預計會經曆一個從爆發期到低谷期再到複蘇期的過程。因此,在這類創新項目的發展過程中,“耐心資本”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最後,劉勝院士表示,醫工融合不僅是多個學科之間深度合作的結果,更是國家創新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促進新工科的發展,我們可以為解決複雜的醫學難題以及加強醫學與其他學科間的協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在接下來的報告中,劉院士進一步提及了華人傑出代表如陳剛、鎖誌剛、高華健等人在工程科學交叉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眾多華人科學家在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跨學科創新,為全球科技的進步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這些跨學科的研究不僅顯著提升了中國科技水平,還為全球醫療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開辟了新的可能。
醫工融合的前沿研究與技術突破
劉勝院士的報告深入探討了醫工融合的多個前沿領域,生動闡述了現代醫學與工程學交匯如何推動醫療技術創新與應用。從人工胰腺到腦機接口,從細胞超快成像到醫療機器人,劉院士不僅展示了這些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還提出了醫療科技發展中的難點和未來的突破方向。
報告首先聚焦於人工胰腺的研究進展。劉院士強調了糖尿病的高速發展趨勢及血糖檢測的重要性,並突出了集檢測、治療為一體的可穿戴胰島素泵設備對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意義和市場前景。他回顧了自2004年回國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以來,在基於MEMS壓電微泵和柔性微針的胰島素精密注射系統方面的布局與成果,包括近期在差分微針陣列連續血糖檢測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此外,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團隊也開發了基於葡萄糖響應性凝膠微針的微創血糖檢測技術。劉院士指出,人工胰腺的研發是醫學與工程學創新的結合,需要精準傳感技術、智能算法和先進材料技術的深度融合。
隨後,劉院士介紹了由武漢大學“新工科”、湖北省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學院共同組建的醫工融合團隊在腦機接口技術的最新研究動態。他詳細闡述了腦機接口技術在多學科交叉領域面臨的挑戰,包括芯片設計、制造、MEMS微針制備以及封裝集成等方面的挑戰。同時,他也分享了團隊在納米探針陣列感受器方面的重大突破,以及該技術在神經康複、輔助醫療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接着,劉院士詳細介紹了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團隊在細胞超快成像技術研究進展,強調這一技術在精準醫療、疾病診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超快成像技術,醫生可以實時觀察到細胞內微觀結構的變化,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加精準的信息。
最後,劉院士重點分享了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團隊在醫療機器人領域的研究進展。他列舉了多款醫用機器人的研發成果,如超高精度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超聲引導的激光腫瘤消融機器人等,展示了團隊在醫療機器人領域的深厚積累和創新能力。
除了上述技術,劉院士還介紹了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工業科學研究院在新工科領域的其他前沿技術及應用,如便攜式MRI、可穿戴式心音/心電集成傳感器等。他強調,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行業已經逐步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醫工融合的模式越來越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劉勝院士特別提到,醫工融合不僅僅是醫學和工程技術的結合,更是多學科、多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各學科之間的跨界合作,能夠在解決醫學難題的同時推動技術創新,最終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貢獻。
醫工融合: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
在報告的尾聲,劉勝院士對醫工融合的未來進行了總結和展望。他強調,未來的醫療行業將不再是單純依賴傳統醫學模式的行業,而是一個高度依賴科技創新與多學科融合的領域。尤其是在“新工科”的推動下,醫工融合的研究和應用將帶來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推動“健康中國”的實現。
劉勝院士團隊以MEMS微納制造和先進封裝技術為醫療器械提供新引擎,以數字孿生、跨尺度物理化學設計和全生命周期協同設計和制造技術為醫工融合創新創業提供動力源泉。這些創新技術不僅提高了醫療器械的性能和可靠性,還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劉勝院士最後指出,醫工融合的發展不僅僅需要學術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共同支持。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能夠有效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實現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的對接,推動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這種多方合作的模式將為醫工融合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促進醫療行業的持續創新和進步。
此次論壇中,劉勝院士不僅分享了醫工融合領域的前沿技術與研究成果,還展示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潛力。通過跨學科的深度合作,醫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將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這正是第16屆華中科技大學企業家論壇所倡導的“校企合作 產城融合”精神的體現。此次講座無疑為與會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想啟迪,也為未來醫工融合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此次論壇,參與者不僅獲得了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也對未來科技與醫療行業的變革充滿了期待。在這一過程中,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無疑將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實現大城崛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