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院士:医工融合创新创业,新工科助力未来大健康
繁简切换

FX168财经网>合作>正文

刘胜院士:医工融合创新创业,新工科助力未来大健康

文 / 第三方供稿 来源:第三方供稿

11月9日,以“校企合作,产城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塑新时代发展之‘重’”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家论坛在江城武汉举办,本届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华中科技大学指导,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企业家协会、创业投融资协会主办,金融界为媒体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医工融合研究院院长以及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分享了他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指导学生在医工交叉领域的丰富经验。他的演讲聚焦于微纳制造、先进封装技术、光学成像、医疗机器人及建模仿真国产软件等新工科热点方向与医学的深度融合,题为《新工科与医工融合研究》。

新工科:创新创业的源泉

刘胜院士首先高度赞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院士关于“医学是理工发展的天堂——跨学科交叉的沃土”的观点,他引用了前美国国家基金会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前校长苏布拉·苏雷什(Subra Suresh)教授的例子。作为材料疲劳与断裂领域的专家,苏雷什教授在医工融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将红细胞纳米力学性能与相关人类疾病的病理状态联系起来的研究。此外,武汉大学校友、MIT教授陈建柱提到,在MIT有50%的理工科教授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另外50%则专注于军事科技领域。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新工科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并强调了新工科与医学之间的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刘胜院士进一步指出,新工科对于推动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了一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医工融合技术,如脑机接口芯片和纳米血管机器人等,这些技术预计会经历一个从爆发期到低谷期再到复苏期的过程。因此,在这类创新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耐心资本”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刘胜院士表示,医工融合不仅是多个学科之间深度合作的结果,更是国家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促进新工科的发展,我们可以为解决复杂的医学难题以及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协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刘院士进一步提及了华人杰出代表如陈刚、锁志刚、高华健等人在工程科学交叉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众多华人科学家在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跨学科创新,为全球科技的进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些跨学科的研究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科技水平,还为全球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开辟了新的可能。

医工融合的前沿研究与技术突破

刘胜院士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医工融合的多个前沿领域,生动阐述了现代医学与工程学交汇如何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与应用。从人工胰腺到脑机接口,从细胞超快成像到医疗机器人,刘院士不仅展示了这些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还提出了医疗科技发展中的难点和未来的突破方向。

报告首先聚焦于人工胰腺的研究进展。刘院士强调了糖尿病的高速发展趋势及血糖检测的重要性,并突出了集检测、治疗为一体的可穿戴胰岛素泵设备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意义和市场前景。他回顾了自2004年回国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以来,在基于MEMS压电微泵和柔性微针的胰岛素精密注射系统方面的布局与成果,包括近期在差分微针阵列连续血糖检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此外,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团队也开发了基于葡萄糖响应性凝胶微针的微创血糖检测技术。刘院士指出,人工胰腺的研发是医学与工程学创新的结合,需要精准传感技术、智能算法和先进材料技术的深度融合。

随后,刘院士介绍了由武汉大学“新工科”、湖北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学院共同组建的医工融合团队在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他详细阐述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多学科交叉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芯片设计、制造、MEMS微针制备以及封装集成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他也分享了团队在纳米探针阵列感受器方面的重大突破,以及该技术在神经康复、辅助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接着,刘院士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团队在细胞超快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强调这一技术在精准医疗、疾病诊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超快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细胞内微观结构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最后,刘院士重点分享了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团队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他列举了多款医用机器人的研发成果,如超高精度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超声引导的激光肿瘤消融机器人等,展示了团队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

除了上述技术,刘院士还介绍了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在新工科领域的其他前沿技术及应用,如便携式MRI、可穿戴式心音/心电集成传感器等。他强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行业已经逐步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医工融合的模式越来越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刘胜院士特别提到,医工融合不仅仅是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更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能够在解决医学难题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最终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医工融合: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报告的尾声,刘胜院士对医工融合的未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他强调,未来的医疗行业将不再是单纯依赖传统医学模式的行业,而是一个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尤其是在“新工科”的推动下,医工融合的研究和应用将带来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刘胜院士团队以MEMS微纳制造和先进封装技术为医疗器械提供新引擎,以数字孪生、跨尺度物理化学设计和全生命周期协同设计和制造技术为医工融合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源泉。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可靠性,还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胜院士最后指出,医工融合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学术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能够有效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现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推动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将为医工融合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医疗行业的持续创新和进步。

此次论坛中,刘胜院士不仅分享了医工融合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研究成果,还展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医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将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正是第16届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家论坛所倡导的“校企合作 产城融合”精神的体现。此次讲座无疑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启迪,也为未来医工融合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论坛,参与者不仅获得了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也对未来科技与医疗行业的变革充满了期待。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无疑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大城崛起的重要力量。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资讯,下载FX168财经APP

相关文章

48小时/周排行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