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给予景旺电子买入评级

2024/11/18 12:23来源:第三方供稿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陈耀波,李元晨近期对景旺电子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景旺电子:汽车和服务器PCB高速成长,消费类中高端需求稳步提升》,本报告对景旺电子给出买入评级,当前股价为25.73元。

  景旺电子(603228)  主要观点:  景旺电子:高端PCB核心供应商,数通合汽车双轮驱动  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是全球领先的印制电路板及高端电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国内拥有广东深圳、广东龙川、江西吉水、江西信丰(在建)、珠海金湾、珠海富山6大生产基地,共13个工厂,全球超过17.000名员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制电路板供应商之一,公司在全球设立11个办事处,提供FAE本地化即时服务。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07.57亿元,在印制电路板行业全球排名第10位,中国内资PCB百强榜名列第三。景旺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客户提供最可靠的印制电路解决方案,公司的行业知名度、优质客户认可度较高。  从PCB行业整体超势看呈现复苏迹象,服务器应用增速最快  2024年上半年,由于库存改善、需求逐步恢复,PCB行业开始呈现复苏迹象,观察目前的去库存速度和节奏,预计到年底将持续改善。2024年下半年大多数细分应用领域的库存将完全正常化。2024年是复苏的一年。Prismark预测多层PCB市场的所有细分领域均有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265亿美元成长至2028年的325亿美元,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4%,其中服务器/数据存储领域的增长将最强劲,预计总体服务器和数据存储应用的PCB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97.81亿美全提升至2028年的142.21亿美金,2023-2028年的CAGR复合增速为11.6%,是平均CAGR增速的5.4%的增速的2倍多。  AI芯片需求强劲,芯片持续选代带动PCB领域需求  根据Omdia的数据显示,目前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GPU和其他加速芯片的高速增长最终会放缓,但在改变整个行业之前不会放缓。服务器PCB产品需要与服务器芯片保持同步代际更选,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3-5年,成熟期一般在2-3年。随各世代芯片平台在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损耗、布线密度等方面要求提升,服务器PCB产品也需要相应升级。根据广合科技的招股书显示,不同的服务器芯片,不同的产品架构,对应的PCB3的层数不同,对应的板厚和厚径比均随着芯片的不同和选代有相应的变化。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不断促进PCB行业需求  车用PCB产值成长主力来自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纯电动车(BEV)每车平均PCB价值约为传统燃油车的5~6倍,其中车内PCB价值含量最高者为电控系统,约占整车PCB价值的一半,而电控系统中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目前主要采用线束连接。在电动车轻量化超势下,未来将逐步采用FPC(软性印刷电路板),将进一步增加电控系统的PCB价值含量。  随自动驾驶等级和渗透率持续提升,平均每车配备镜头及雷达等电子产品数量也将不断增加,目前车用PCB以4~8层板为主,而自驾系统多采单价较高的HDI板,其价格约为4~8层板的3倍,L3以上自驾系统配备的LIDAR所采用的HDI价格可达数十美元,亦为未来车用PCB产值增量的主要来源。  AI终端带动消费电子需求稳步提升  消费电子领域,随着生成式AI和智能手机的结合于旗舰机开始渗透,产业链将积极拥抱变革,生成式AI手机的创新将从硬件端的算力和内存等提升,逐渐演变为软件端的同步提升,直至打通底层的软件互联互通。Counterpoint认为生成式AI手机存量规模将会从2023年的只有百万级别增长至2027年的12.3亿部。  PC是重要生产力工具和内容消费的计算与交互平台。AIPC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个人A助理,不仅提高生产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而且更好的掌握用户的喜好,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安全。IDC预测,AIPC在中国PC市场中新机的装配比例将在未来几年中快速攀升,将于2027年达到85%,成为PC市场主流。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5.49亿元,146.96亿元,167.6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19亿元,15.26亿元和18.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2%,225.2%,19.4%。对应2024/2025/2026年PE分别为19.89/15.89/13.3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AI需求不及预期,公司研发不及预期,PCB行业竞争激烈,PCB核心上游材料成本高企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招商证券鄢凡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3.33%,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2.15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0。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0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8家,增持评级2家。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第三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