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羅欣藥業正經曆着一場艱難的轉型與重構。作為曾經備受矚目的醫藥企業,公司如今正面臨着嚴峻的生存挑戰。11月19日,羅欣藥業(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發出資產處置信號,擬以1.9億元公開掛牌出售全資子公司山東羅欣樂康制藥有限公司100%股權,這一舉動背後折射出企業深層次的戰略調整與生存困境。
資產重組:被動求生還是戰略轉型?
羅欣藥業的資產處置並非偶然,而是公司應對持續虧損的無奈之舉。數據顯示,公司近幾年的財務狀況令人堪憂。2022年淨虧損高達12.25億元,2023年淨虧損仍達6.61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虧損2.65億元。這一連串的財務數據清晰地展現了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通過出售樂康制藥,羅欣藥業意在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源配置。然而,這一子公司本身的經營狀況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度,樂康制藥僅實現營收2291.53萬元,同時虧損4594.96萬元。這種情況下的資產處置,更像是一種被動的自我救贖。
創新困境:重營銷輕研發的困局
羅欣藥業的根本問題在於創新能力的匱乏。盡管公司一直強調"仿創結合",但研發投入卻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從2020年到2023年,研發費用從3.61億元逐步下降至1.12億元,而同期銷售費用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戰略,注定難以在激烈的醫藥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公司的自研產品如P-CAB替戈拉生片雖獲批上市,但仍需向合作方支付高額費用。在仿制藥領域,盡管注射用蘭索拉唑是核心產品,但面臨眾多競爭對手,羅欣藥業未能在一致性評價中搶占先機。
管理混亂:監管風暴中的信任危機
羅欣藥業頻繁遭遇監管處罰,更加劇了市場對其的信任危機。控股股東因違規減持被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280.1萬元,多位高管接連收到監管警示函,甚至出現多名關鍵管理人員辭職的情況。這些事件不僅暴露了公司治理的脆弱性,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市場形象。
展望未來,羅欣藥業需要在創新、管理和戰略轉型上做出實質性突破。單純的資產處置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唯有重塑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醫藥行業的激烈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