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的報道說,印度果阿邦首府帕納吉,以漂亮的教堂和印葡風格的房屋而聞名。但20年前和其他印度城市一樣,髒亂不堪。
大約1500個社區垃圾收集箱堆滿了混合垃圾。這些垃圾被傾倒在附近的一個村莊,逐漸形成了一座垃圾山。
最終,在2005年的雨季,這座垃圾山崩塌,垃圾湧入了居民家中。
憤怒的村民們反抗,垃圾場被關閉。市政府試圖尋找其他垃圾傾倒地點,但無人願意接收。
如今的帕納吉已截然不同。
城市用上門收集系統取代了垃圾箱。居民樓必須將垃圾分類:濕垃圾(主要是食物)用於堆肥和沼氣,幹垃圾被分為16類,包括專門用於椰子的類別(果阿人每月人均消費5到8個椰子,而全國平均水平不足一個)。
這個邦實行無垃圾填埋政策。
這項改革耗時多年,依賴政治決心、激勵與懲罰措施,但到2021年,帕納吉99%的垃圾實現了源頭分類,80%的垃圾被處理,90%的街道得到了高效清掃。
據政府智庫國家轉型委員會(NITI Aayog)和德里科學與環境中心(CSE)發布的報告,這一源於危機的系統如今被視為“最佳實踐”範例,供其他城市借鑒。
然而,這些典範城市依然是孤立的亮點。
印度許多地方仍然被塑料袋、零食包裝、飲料瓶、廚餘垃圾和人類排泄物覆蓋。五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垃圾收集服務。街角、主要道路和鐵路軌道旁堆滿了腐爛的垃圾。
問題日益緊迫:據CSE數據,2021年印度城市產生了約5000萬噸城市固體垃圾,預計到2031年將激增至1.25億噸。
垃圾管理公司Saahas Zero Waste的朔芭·拉加萬感歎道:“我們能實現航天技術,卻無法落實三分類垃圾系統。”
隨着垃圾數量增長,其性質和危害也在變化。印度過去的垃圾大多是有機垃圾,如今不可生物降解垃圾的比例正在上升。
印度的消費品越來越多,消費能力也在提升。電子商務和食品配送應用的發展,帶來了包裝垃圾的急劇增加。
這些垃圾不僅氣味難聞、外觀難看。在城市中傳播疾病,吸引害蟲;在鄉村汙染土壤和水源。
在許多沒有組織化收集和處理的地區,垃圾被直接焚燒,或者在甲烷排放的垃圾填埋場自燃,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空氣汙染危機。
在總理莫迪的領導下,印度將清潔作為優先事項。2016年,政府制定了全國固體垃圾管理法規,其中包括強制垃圾分類。
2021年底,莫迪啟動了政府旗艦項目“清潔印度運動”的新階段。在此之前,這一項目主要聚焦於修建廁所和消除露天排便,取得了一定成功。
新階段的目標是讓所有印度城市實現“無垃圾”。中央政府為此撥款3650億盧比(約合43億美元)。
解決印度垃圾危機的方法雖困難,但並不複雜。最重要的要素是家庭、辦公場所和商店的垃圾分類。
城市應設定適度的目標,先要求濕垃圾和幹垃圾分類,再逐步增加可回收物和衛生垃圾等類別。
通過分日收集不同類型垃圾等簡單舉措,可以促進分類。教育公民和激勵遵守分類規則的工作也必須持續進行。
所有這些都需要政治決心。
果阿很幸運,各政黨領導人都支持清理工作。負責果阿垃圾管理改革的官員桑吉特·羅德里格斯表示:“如今,果阿已經無法回頭了。”
但在印度其他地區,“政治力量並未推動這一議題,”非政府組織Janaagraha的斯里坎特·維斯瓦納坦指出。
城市選舉官員的權力有限,而邦一級的政客對垃圾管理這種“不性感”的事務缺乏興趣。
書籍《浪費:印度的衛生危機》的作者安庫爾·比森表示:“我從未見過任何政治家因為垃圾和衛生問題贏得或輸掉選舉。”
印度最大的城市在垃圾管理方面表現最差。
孟買於2016年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安東尼垃圾處理公司的馬亨德拉·阿南圖拉表示,如今,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濕垃圾得到了妥善分類。對於一個人口極為密集、約一半人口生活在貧民窟的城市來說,“這已是一個不錯的成就,”他說。
但這遠遠不值得驕傲。
反而是較小的城市在垃圾管理上走在前列,因為受到邦領導的幹預較少,政治阻力也更小,因而能夠擁有一定的自治權。
“這些小城市依然具備良好治理的能力,並能更快更好地實現目標,”CSE負責人蘇尼塔·納拉因指出。
帕納吉和許多其他小城市已證明,清理印度並非不可能。
但在孟買和班加羅爾的居民提出更高要求之前,他們只能羨慕地看着這些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