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報道了華為如何通過幫助中國國內企業的方式來對抗美國制裁。
兩年前,一支華為工程師團隊抵達江蘇江陰,他們肩負着一項緊迫任務: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供應商——盛合晶微半導體(SJ Semiconductor),打造為芯片封裝和堆疊技術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在構建越來越強大的AI半導體的競賽中,芯片封裝技術的重要性幾乎不亞於芯片制造本身。台積電的CoWoS封裝技術是業內的黃金標準,英偉達、亞馬遜及其他所有頂級芯片設計商的AI產品都采用這項技術。
然而,在美國的出口管制切斷了華為對TSMC及其他國外供應商的渠道後,華為將注意力轉向了國內解決方案。
“華為海思派遣了一支精英團隊前往那里,協助他們提升封裝技術,以提升自身AI處理芯片的性能,”一位知情高管提及華為的芯片設計部門。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盛合晶微半導體已經能夠提供一個TSMC技術的可行替代方案,峰值產能大約是台積電的十分之一。
“在這一領域,這比先進芯片制造要容易些,他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另一位高管表示。“他們不會停滯不前。先進封裝是AI計算所需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通向先進芯片技術的生命線之一。”
這只是華為在美國黑名單限制下努力保持技術領先地位,同時推動整個中國技術供應鏈發展的一個例子。位於山東省的芯片制造商——青島芯恩集成電路公司,在過去兩年間也得到了華為特別團隊的支持。
期間,青島芯恩新建了兩座工廠,並正在試生產14納米芯片,這遠比其之前的產品先進。公司還計劃進軍7納米節點的生產,與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的能力相當,盡管仍落後於TSMC的3納米技術。
位於深圳的存儲芯片制造商——深圳市昇維旭技術有限公司(SwaySure),開發出了類似於台灣南亞科技(全球第四大DRAM芯片供應商)的技術。知情人士透露,華為的戰略支持對於昇維旭技術的快速進步至關重要。
昇維旭技術甚至正在探索高帶寬存儲(HBM)技術,這是一種對AI計算至關重要的組件,目前主要由韓國的SK海力士、三星和美國的美光主導生產。
中芯國際、青島芯恩和昇維旭技術都已被列入美國的實體清單,而後兩者是在去年12月因美國最新的限制中國技術發展的行動被加入黑名單的。
自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以來,華為在過去幾年里聘用了數百名曾在TSMC、英特爾、應用材料公司和KLA工作的工程師,並將他們派往中國各地支持其生產合作夥伴。
據多位行業經理透露,這些華為團隊的成員會出席中國芯片制造商的技術會議,擔任技術顧問,幫助相關公司克服生產和研發中的瓶頸。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些現在在中國從事更先進技術的芯片制造商或科技公司……你會很常看到華為的身影,”一位芯片行業高管說。“我不想誇大,但華為在許多研發工作和技術開發領域仍然是中國的領導者。”
華為、長電集成電路、青島芯恩和恒玄科技都沒有回應《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
壓力下的繁榮
自華為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年多時間。在此期間,美國對數百家中國芯片開發商、設備和材料制造商,以及研發中心實施了多輪出口管制。
盡管如此,中國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決心從未動搖。
美國出口管制確實削弱了中國生產最先進芯片的能力,並切斷了其與頂級國際供應商的聯系。然而,《日經亞洲》的分析顯示,在尖端領域之外,美國的努力實際上加速了中國用國產技術替代外國技術供應鏈的進程。
中國在多個領域已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國內解決方案,包括某些芯片、芯片基板、印刷電路板、顯示屏、電池、相機鏡頭、金屬外殼和最終組裝。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促使中國科技產業在本地解決方案可用時優先采用國產組件。
此外,許多中國供應商已成為全球領先者,取代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前市場領導者。
盡管許多政府不認為這些組件具有戰略重要性,但對於電子設備和產品的生產仍然不可或缺。此外,新興的中國平行供應生態系統增加了市場競爭,也引發了在全球電子需求複蘇緩慢情況下出現供應過剩的擔憂。
隨着中國供應鏈的發展壯大,中國品牌的全球影響力也在提升。根據研究機構Omdia的數據,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已占據全球市場近60%的份額。而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中國電視制造商憑借在顯示器行業的主導地位,已占據全球市場42%的份額。
下滑但遠未出局
然而,華為已在本土市場實現反彈,推出了三折疊智能手機、新的衛星通信技術以及針對高端用戶的生成式AI功能。
華為還表示,其鴻蒙操作系統(作為谷歌安卓系統的替代品)現在已經擺脫了美國的“幹擾”,可以應用於從手機到汽車再到工業計算機的所有平台。
一家供應商高管說:“對我們來說,最令人振奮的消息是華為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回歸。它總是業內第一個采用我們最新技術的企業。”
Omdia的移動設備首席分析師李澤科表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全面的移動設備生產生態系統。
他還說:“即便是像蘋果和三星這樣的公司,也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在所有玩家中,華為在光學、相機、材料科學和散熱等基礎研發領域仍然是領導者。不過,華為在生產足夠的高端移動芯片處理器方面確實面臨障礙。”
華為消費者電子業務負責人餘承東表示,華為現在能夠在國內采購其最新Mate 70系列所需的所有組件和芯片。
與此同時,華為的電信設備業務仍然穩固。2023年,這一業務占其收入的一半以上,盡管美國一直敦促盟友將其排除在外。
根據Dell’Oro Group的數據,華為仍然是全球市場領導者,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市場份額超過30%。根據華為公司消息,今年華為已在國內外城市(包括阿聯酋)部署了5.5G連接技術網絡,這是其5G產品的升級版。
在AI計算領域,美國的出口管制尤其針對該行業,華為的昇騰芯片平台是中國的第二大選擇,但與英偉達產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華為於2018年推出昇騰系列。據多位業內高管透露,目前政府和國有企業正鼓勵中國企業優先選擇昇騰芯片,而非國外產品。許多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中國科技公司,包括科大訊飛和商湯科技,已成為華為最忠實的支持者。
據海通證券估計,華為在中國AI計算市場的份額今年將達到25%,而英偉達約占70%。
華為在芯片設計方面實力雄厚,這體現在鯤鵬920服務器CPU等產品中。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安東尼婭·赫邁迪告訴《日經亞洲》,即使無法獲得最強大的芯片,中國可能會探索替代方法以提升計算性能。
她還表示:“在很多應用中,如果你願意消耗更多電力——而中國是一個電力充裕的國家——你可以通過更大、更低端的芯片實現目標。我們將看到更多封裝創新和新的散熱技術。”
她道:“這種做法經濟性不高,我們也不能說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媲美最尖端的芯片性能。但對現在的中國來說,這樣做足夠了。”
“中國隊”的策略
正如美國試圖說服日本、荷蘭及其他盟友加入其阻止中國芯片發展的行動一樣,北京也在試圖拉攏國際盟友,特別是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
作為“中國隊”的代表,華為正在東南亞、中東、非洲及歐洲部分地區等美國影響力較弱的地區發揮其優勢。
華為希望專注這些市場,繼續擴大其全球存在感。
2023年,中國是多個東南亞國家的最大外國投資者,遠遠超過美國在地區的活動。同時,中國也在加大對中東的投資,而過去地區是西方國家的主要投資目標。
12月12日,華為在迪拜舉辦了兩年來首場中國以外的全球智能手機發布會。迪拜也是首批采用華為5.5G連接技術進行關鍵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海外市場之一。
喬治城大學巴拉塔全球商業中心執行主任阿尼爾·庫拉納表示:“華為的目標是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這並不簡單,需要時間。但華為的優勢在於借助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從政府層面來看,這給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提供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
由於西方國家禁令,華為電信市場的可觸及規模正在縮小。但戴爾奧羅集團副總裁斯特凡·龐格拉茨指出,“華為在被允許競爭的市場(如中東、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依然積極進取,這有助於抵消其在歐洲市場份額的損失。”
他還表示,華為仍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並在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華為雲近年來也成為重點業務領域,其業務在2023年增長了近22%。華為正在與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馬爾代夫的政府及電信運營商合作,提供數字基礎設施和雲服務。
此外,華為還幫助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建設中亞最大的一個數據中心。
戴爾奧羅集團的高級研究總監巴倫·馮指出:“華為在發展中國家非常活躍,主要服務於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不僅建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還建設電信基礎設施……幾乎是一整套解決方案。”
庫拉納還提到華為的全球雄心:“像馬來西亞、尼日利亞或智利這樣的國家,他們希望建設數據中心和雲服務,這些國家需要一種既高性能又足夠便宜的解決方案。”
時間問題
對美國官員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出口管制已成為遏制中國技術發展和軍事野心的主要工具。
他們認為,北京的最終目標是在技術和軍事上實現自給自足,無論是否受到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非常有效,”荷蘭數據分析公司Datenna的總經理馬蒂恩·拉瑟說。“華為顯然面臨困難。如果深入了解芯片的良品率,就會發現其經濟性很差。雖然能生產出少量具有理想性能的芯片,但這種半導體制造方式並不可持續。”
拉瑟還說,出口管制越早實施,效果越明顯,“華盛頓意識到,現在他們掌握着杠杆。如果等待,杠杆作用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12月2日,拜登政府啟動了最全面的一輪出口限制,針對華為相關的本地芯片設備制造商、材料和氣體供應商及多家芯片制造商。新規還切斷了中國對高帶寬存儲芯片的獲取,這些芯片是AI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與2022年美國首次限制中國芯片制造工具出口時相比,中國半導體行業對新一輪管制的反應相對平靜。當時,許多美國芯片生產設備制造商不得不突然停止對中國客戶的支持,以避免違反新規。而這一次,一些中國設備制造商甚至發表聲明,表示已在系統中替換了美國組件。
與此同時,美國也越來越關注低端芯片領域。12月發布的首份相關審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美國公司中,僅17%能夠確認產品未包含中國制造的芯片。
報告承認,美國企業對產品中芯片的來源缺乏透明度,並指出許多公司“沒有意識到依賴中國制造商可能帶來的風險,從全球衝擊到網絡威脅”。
一些美國議員目前正在考慮將限制擴大到顯示面板等其他電子組件,以進一步遏制中國的技術能力。但此類措施可能為時已晚,因為中國的主要瓶頸在於尖端芯片的生產及相關設備和材料。
在許多其他領域,中國已實現自給自足,並因近年來的激進擴張面臨供應過剩問題。
例如,據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數據顯示,中國控制了液晶顯示器(LCD)市場的70%以上,以及高端OLED顯示器市場約50%的份額,迫使三星、LG和夏普等競爭對手退出或縮減其業務。在射頻芯片這一關鍵通信組件領域,中國企業也基本取代了美國和日本供應商,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在芯片基板和印刷電路板領域也擁有多家有競爭力的制造商,這意味着這些領域不再構成可能阻礙中國技術發展的供應瓶頸。在藍牙和Wi-Fi連接芯片等領域,一些中國供應商可以將芯片價格壓低至1元人民幣(約0.14美元),這一價格遠低於任何外國芯片開發商的競爭水平。
據《日經亞洲》采訪的業內高管透露,高端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中的散熱組件——均熱板的價格,在一年內從每個12美元降至2美元。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安東尼婭·赫邁迪表示,與不追求利潤的競爭對手抗衡是一項挑戰。
她指出:“中國半導體和科技公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需要盈利。未來存在一個風險,那就是中國可能成為一些傳統芯片的唯一生產者。”
發展放緩但依然穩健
華為仍然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全球員工總數達20.7萬,而谷歌的員工為18.2萬,英特爾為12.5萬,蘋果為16.4萬。華為超過50%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去年研發支出超過年收入的23%,約為1647億元人民幣(227億美元),使其躋身全球研發投入前10的公司之列。
業內人士和觀察者表示,華為依然是中國半導體和AI計算領域最重要的推動者。
在上海,華為正建設一個龐大的研發中心,用於芯片設計和半導體設備開發。
同時,華為支持的芯片生產和封裝工廠正在中國各地擴展,並獲得政府的有力支持。
“當美國將一家公司列入黑名單時,這家公司很可能會以新名字再次出現,”一位芯片行業高管表示。“而且,這種規避努力不僅來自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來自中國的盟友。”
事實上,台積電在去年10月暫停向至少兩家芯片設計客戶供貨,因為懷疑試圖規避美國對華為的出口管制規則。
業內人士指出,華為曾是全球幾乎所有頂級電子元件供應商的重要客戶,從台積電、高通到三星、SK海力士和索尼,華為總是使用供應商最先進的解決方案,有時甚至比蘋果更積極地采用最新技術。
美國的打壓行動反而促使華為將這些經驗轉向國內,幫助提升了中國整體供應鏈的產量和成本效益。
現在,像盛合晶微半導體和青島芯恩這樣的二線供應商,也有機會從華為的經驗中受益,磨練自己的技術水平,這使得中國在整體供應鏈發展方面提前了數年。
“美國和歐洲低估了中國,但人們絕不應低估中國,”一位前台積電高管表示。“中國擁有超過10億人口,良好的工程教育體系,以及發展本土芯片和科技產業的使命感和激勵機制。隨着華為從台積電轉向中芯國際等中國芯片制造商,這實際上幫助了中國芯片制造商加速學習經驗曲線,這對中國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