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人形机器人2024年的正反面

2024/12/31 15:19来源:第三方供稿

在《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描绘了一位技艺超群的工匠,创造出一个行走自如、以假乱真的人偶。这个古人制造的“机器人”,是人类对机械和人如何实现交融的浪漫想象与大胆尝试。

如今,人形机器人已经加速“进化”,即将走出实验室,走进人类的生产生活。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正面一:海内外公司纷纷加码布局,量产成为共同关键词

过去一年,英伟达、OpenAI、微软、特斯拉等国际领先科技巨头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与此前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技术的突破,而是更加积极地探索商业化落地场景。

日前,特斯拉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的最新视频。视频中,Optimus稳稳地接住了迎面抛来的网球并放下,反应速度与手部灵活度都有所提升。早在今年5月,特斯拉研发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便已进厂实训,计划2025年底之前开始量产销售。据悉,特斯拉基本确定人形机器人在12月有望周产50台,在2025年实现至少1万台产量,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大规模量产,年产量约15万台。

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据悉,Iron已经在小鹏的广州工厂初步实践,即将发布和交付的小鹏P7 部分生产岗位已由机器人操作。

12月16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已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据悉,智元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

在此之前,傅利叶、宇树科技、北京中科慧灵、四川天链机器人、魔法原子等企业也都宣布了有关机器人量产的消息。据悉,截至今年10月,傅利叶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量产交付超过100台。

正面二:从科幻走向现实,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厂打工”

除了量产外,2024年,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逐渐在多个场景中找到其用武之地。其中,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成为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作。从2024年人形机器人的进厂应用情况可以看出,汽车制造是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工业应用的第一目的地。

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已被应用于东风柳汽、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的生产线,用于辅助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同时,乐聚、智元、银河通用、宇树等公司也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在工厂进行人形机器人的测试和应用探索。

此外,3C电子行业也逐步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新领域。例如,富士康和联想等知名企业,已开始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初步测试,探索其在精密组装、自动检测和物流搬运等环节中的应用潜力。

反面:通用大模型的进度阻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

从资本端看,人形机器人更是受到热捧。在资本市场愈趋保守的2024年,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为数不多被风险资本热捧的赛道。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0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已有55起融资。加上11月的融资,年内行业的融资事件已超60起。该机构还预测,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5年,To B场景销量将达75.5万台,市场规模约755亿元;To C场景销量将达125.6万台,市场规模约628亿元。

而比起资本端的热情,业内人士更担心的是如何让它做更实在的事,更快地实现创收。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场景中都已开始落地,但总体来看,其应用仍处于小规模试点阶段,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部署还需克服技术、成本及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不一定是缺乏量产的能力,而是在没有形成完整市场链条的当下,他们并没有投入的动力。

今年8月,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王兴兴在谈到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时这么说:“2024年年底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的时间节点——但是那并非是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但不会超过五年。”

事实上,从打破技术垄断、让产品走入市场到步入工业化场景、人形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是一个简单由此及彼的问题。由于算力、成本、应用场景等诸多因素制约,人形机器人目前没有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阶段。

但核心原因还是目前并没有一个通用大模型来支撑人型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仅仅能解决机器人交互的部分功能,但并不能让它真正干活。

一旦有了通用模型,甚至完全不需要和机器人交流,只要给他布置一个任务,看一张照片,或者敲一个数字,它就能够在工厂拧螺丝,或者在家洗衣做饭,为人类世界真正创造价值。

一旦通用模型的问题得到解决,量产就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事。

结语:行业或将加速巨头化,未来比拼的还是算法

但由于行业门槛并没有想象得高,玩家众多,巨头林立,且缺乏商业化实践,人形机器人初创融资企业,几乎没有与投资方进行任何价格博弈的空间。

并且上一波浪潮中胜出的互联网和制造业巨头纷纷入局。国内厂商中,华为于2024年11月在深圳与16家合作伙伴签约,推动具身智能应用落地;近期字节、美团、小米、蚂蚁、百度等也纷纷在不同公开渠道表示推动具身大模型的场景落地或直接从事机器人的研发。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巨头下场,反映了初创企业在这个超多学科交织,又需大量后期资源投入的行业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随着巨头的入局,会让资源开始逐步向头部聚拢,行业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因此这一行业或许将加速巨头化。

展望未来,软件算法的进步是产品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扩展的关键。其中,环境理解、智能交互及推理决策等大脑算法发展相对成熟,而运动控制相关的小脑算法处于较为初期阶段。核心约束在数据采集与精细运动底层算法上,可重点观察产业界在这些方面的积极迭代与演进。

编辑:第三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