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印度與克里姆林宮達成的 170 億美元石油和武器新交易,說明西方對印度和俄羅斯關系的判斷是錯誤的,但是印度此舉也風險極高。
自從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國家一直試圖說服印度與俄羅斯保持距離。然而,印度始終拒絕。
印度官員在通常頗為緊張的交流中指出,克里姆林宮多年來一直是印度可靠的朋友。此外,過去二十多年里,俄羅斯占印度武器進口的大約65%。
他們還說,印度需要維持與俄羅斯的關系,以抵消俄羅斯與中國之間日益升溫的關系。
西方官員和觀察人士認為,隨着印度日益依賴美國及其盟友開展商業和軍事合作,這種局面將隨着時間推移而發生改變。他們的政府決定通過加強經濟聯系和提供更先進的國防技術,來取代對印度的說教。
因此,像2023年與美國簽訂的一項在印度聯合生產戰鬥機引擎的協議等交易相繼達成。
然而,最近的事態發展表明,印度對與俄羅斯未來關系的看法與上述預期大相徑庭。
首先有消息稱,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在2025年初訪問印度。幾天後,12月8日,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抵達莫斯科,就新的國防協議進行討論,其中包括購買價值40億美元的雷達系統。
緊接着,兩國簽署了史上規模最大的能源協議,年交易額約為130億美元。根據協議,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將在未來十年內每天向印度私營煉油企業信實公司供應約50萬桶原油。
這一賭注可能會帶來回報,但風險極高。這一點在1月10日得到了驗證,拜登政府升級了對俄羅斯石油的制裁。新措施針對生產商、保險公司和交易者,還包括經常運輸俄羅斯貨物的“影子”油輪艦隊。印度(以及中國)可能被迫從中東購買價格更高的石油。
接着看國防領域。
近年來,印度確實減少了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轉而從法國、以色列等國家采購武器。然而,印度總理莫迪仍在與俄羅斯簽訂新協議。2024年7月,就在莫迪前往莫斯科之前,一家俄羅斯國有武器制造商宣布將在印度生產坦克炮彈。
隨後,莫迪與普京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和制造武器。俄印企業已經在印度聯合生產武器,包括坦克、戰鬥機和導彈。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訪問莫斯科時進一步深化了合作,討論了價值40億美元的俄羅斯沃羅涅日雷達系統采購協議。這款雷達可以識別並追蹤多種威脅,包括彈道導彈和飛機,覆蓋距離可達8000公里。
這將大幅提升印度的監視能力,其覆蓋範圍可深入中國,而這種能力目前僅少數國家具備。對於印度來說,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據報道雷達約60%的組件將由印度本地制造。
所有這些都表明,印度仍將俄羅斯視為高端武器的主要來源,而美國及其盟友對分享這些技術依然猶豫不決。同時,莫迪還將俄羅斯視為與願意合作的西方夥伴一道,強化印度國防工業的手段。
但在國防合作方面,印度同樣面臨風險。與俄羅斯的防務合作一直存在問題,例如印度2018年以54億美元購買的五套S-400導彈系統中,最後兩套的交付被嚴重延誤。
此外,俄烏戰爭中一些俄制武器的糟糕表現讓印度軍事領導人感到擔憂。印度還因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後勤問題,推遲或取消了多項購買或升級俄制裝備的談判。
與此同時,普京的印度之行被雙方描述為例行活動,源於兩國領導人每年會面的承諾。但這仍將是普京自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首次訪問印度。這可能會引發類似莫迪訪問莫斯科時的公關災難。當時,莫迪在與普京熱情擁抱後不久,俄羅斯導彈襲擊烏克蘭,造成包括一家兒童醫院在內的多個地點44人死亡。
即使沒有類似的暴行,這次訪問也可能削弱莫迪試圖將印度塑造為烏克蘭戰爭中中立方的努力。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訪問的具體時間尚未確定。
較早的訪問可能對俄羅斯更有利,突顯其與一個重要且不斷崛起的國家的緊密關系;較晚的訪問則對印度更有利,允許其等待特朗普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明確後再行動。
對印度官員而言,與俄羅斯加強關系的風險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他們可能低估了一個長期問題。俄羅斯在短期內或許是能源和技術的重要來源,但即使戰爭結束,其人口和經濟前景仍然黯淡。
印度還可能受到俄羅斯國內不可避免的動蕩影響——普京不可能永遠執政,更不用提克里姆林宮未來可能的海外冒險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