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合作>正文

丘琦欣:“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文 / 第三方供稿 來源:第三方供稿

丘琦欣是一位作家、編輯、翻譯、行動者和DJ,常駐台北。他是《破土》雜誌的創辦人之一,這是一家關注台灣及亞太地區社會運動和青年政治的線上雜誌。他在日經的文章中指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在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爭執後仍然是真實寫照。

Makoto Lin /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中華民國總統府),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最能清楚反映特朗普政府如何動搖美國與傳統盟友關系的事件之一,是上個月底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激烈交鋒。

另一件事是,特朗普在衝突問題上似乎站在俄羅斯總統普京一邊。

台灣和烏克蘭一樣,面臨一個敵意強烈、擁有領土野心的鄰國。俄羅斯為其對烏克蘭的主張辯解的方式,和中國對台灣的說法如出一轍,宣稱這個較小的鄰國沒有獨立的文化、曆史或語言。

台灣也與華盛頓維持安全關系,美國是台灣的主要武器供應國。然而,自從三年前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台北越來越擔心,美國在發生入侵時可能不會直接介入,讓台灣只能獨自應對。

從這個意義上看,烏克蘭的命運正是台灣未來可能局面的寫照。在聲援烏克蘭的集會中,“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這句標語在台灣屢見不鮮。

過去,特朗普曾抨擊台灣,指責台灣“竊取了美國半導體產業”,並暗示台灣應支付美國防衛的費用。事實上,台灣已經在做了,每年從美國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

就在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在電視上爭執幾天後,台灣半導體制造巨頭台積電宣布計劃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新廠。這項宣布發生在爭吵之後,被外界解讀為台灣試圖討好特朗普——或許是另一種“為防衛付費”的方式。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爭執的動態表明,民主價值或人權的口號,在新的白宮政府中已不再重要。現在主導的是交易政治和權力角力。世界各國領導人若敢對抗特朗普,比如澤連斯基那樣,將會受到懲罰——就像美國暫停對烏克蘭的援助。

特朗普可能更偏好那些更順從的領導人,比如日本的安倍晉三。

當然,台灣總統賴清德可能會采取諂媚的姿態來爭取與特朗普建立關系。但正如烏克蘭人團結在他們的領導人周圍一樣,台灣民眾是否會接受一位迅速拋棄台灣數十年來強調的民主話語的領導人,還有待觀察。

過去十年,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自信增長,歸功於一系列進步成就。包括2016年選出首位女性總統,以及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2014年學生主導的太陽花運動後出現的新一代政治人物,也多是進步派。

台灣選擇擁抱進步政治價值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希望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和接納。

正是因為這些成就,台灣過去十年在國際上的表現更為自信。因此,台灣不太可能為了取悅特朗普而輕易放棄自己剛建立的進步形象。就像第一任特朗普政府時期一樣,台灣將不得不在迎合那些“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治人物與維持自我價值之間艱難平衡,這些人所持的價值觀與今日台灣相去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仍有少數聲音堅定支持特朗普,認為他全心支持台灣、敵視中國。事實上,這類人已開始接受MAGA派共和黨人關於烏克蘭的種種說法。

也有人試圖為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衝突辯解,聲稱這是特朗普在下一盤大棋,是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在台灣,這種心態的對應現象是,第一任特朗普政府的不穩定催生了“疑美論”言論,有人聲稱一旦中國發動侵略,美國未必是可靠的盟友。這類說法常帶有陰謀論色彩,多出自親中陣營,並與中國的信息戰活動有關。

這種懷疑態度至今仍在持續。例如,台積電的投資計劃就被指稱為賴政府“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皇冠交給美國”,換取毫無保障的安全承諾。

盡管台灣長期以來對美國抱有理想化認知,但“疑美論”根深蒂固,不太可能因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而消失。在冷戰期間美國“棄台”的心理創傷仍在延續。

許多人認為,美國在1979年與北京建交、與台北斷交,就是背叛台灣。特朗普的言論難以讓台灣相信,它不會再被“丟包”。

因此,在白宮這場鬧劇之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依舊是真切寫照。台灣正緊張地觀察烏克蘭的命運,想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這一次的威脅,不只是來自敵對鄰國的入侵,也包括被自稱盟友的國家拋棄的可能性。

或許,台灣應該尋找新的盟友——那些同樣必須在這個不可預測的新國際秩序中摸索前行的國家。

來源:加美財經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