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銀行公布2024年業績報告,以總資產9.5萬億元、淨利潤685.76億元、品牌價值增幅27.2%的成績單,再次印證了其作為國內頭部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中信銀行表示,財富管理、綜合融資、交易結算、外匯服務、數字化銀行“五個領先”戰略成為貫穿全年的發展主線。這既是對國家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響應,也是中信銀行在複雜經濟環境中突圍的關鍵抓手。
“五個領先”的實踐成效:從規模擴張到價值銀行
在銀行業普遍面臨息差收窄、資產荒加劇的背景下,中信銀行選擇以“五個領先”重構業務格局,本質上是將經營邏輯從“量增”轉向“質變”。2024年,其淨息差降至1.77%,但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至31.34%,顯示出收入結構優化的初步成效。董事長方合英強調,營收增長依賴“更優的業務結構和更精細的管理”,而非粗放擴張。這與行業趨勢高度契合——2024年,全球銀行業普遍陷入低增長,而差異化競爭成為破局關鍵。
“五個領先”戰略的提出,也源於中信銀行的資源稟賦。依托中信集團全牌照協同優勢,其在綜合融資、跨境服務等領域具備先天基因。同時,國家“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導向,為其戰略落地提供了外部動能。
財富管理:規模擴張與結構短板並存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中信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15%,零售管理資產餘額穩步增長。
分析數據發現,中信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對公財富的突破,依托集團資源,中信銀行為企業客戶提供“投行 商行”綜合服務,例如聯動中信證券為某央企提供跨境融資方案,債務融資工具承銷規模達9600億元,創市場紀錄。二是零售財富的挑戰,盡管零售AUM(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但營收同比下降2.08%。
綜合融資:集團協同下的生態圈優勢
作為“綜合融資銀行”,中信銀行通過“債券承銷 投資 交易”全鏈條服務,深度嵌入實體經濟。典型案例包括:
綠色金融:綠色信貸餘額突破6005.65億元,增速30.84%,覆蓋新能源、環保等領域,並發行2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
科技金融:科技企業貸款餘額5643.72億元,服務8246家“專精特新”企業,通過“科創貸”支持芯片、智能制造等國產替代項目。
交易結算:數字化驅動的效率革命
中信銀行通過基建、產品、場景等“三大工程”提升交易結算能力,2024年交易金額與活躍客戶數位居同業前列。如跨境電商金融服務平台為外貿企業提供一站式結算方案,國際收支規模創曆史新高。數字化運營降低了管理成本,支撐了淨息差的穩定。
外匯服務:自貿賬戶與跨境創新
作為首批落地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的銀行,中信銀行推出“信外匯 ”服務體系,在跨境資金池、匯率避險等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2024年,其結售匯量、跨境電商服務規模均突破新高,外匯業務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
數字化銀行:從工具升級到基因重塑
中信銀行將數字化定位為“氧氣瓶”而非“裝飾品”,2024年科技投入超百億元,推動“業技數融合”。例如,“AI 金融”技術路徑實現了零售客戶全生命周期管理,養老金融托管規模突破5000億元,“幸福 養老賬本”用戶超503萬戶。
挑戰與破局:戰略定力的考驗
盡管“五個領先”成效顯著,但中信銀行仍面臨零售轉型的長期性、息差壓力與成本管控、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等三大挑戰。
零售轉型的長期性:對比招行、平安等零售標杆,中信銀行在客戶黏性、科技風控上存在差距。其零售業務營收占比40%,距離50%目標仍有距離。
息差壓力與成本管控:2024年淨息差1.77%雖優於行業,但負債端降成本空間收窄,需進一步優化存款結構。
風險管理的精細化:不良率降至1.16%,但零售資產質量邊際承壓,需強化“風險 業務”聯防機制。
對此,中信銀行提出“穩息差、穩質量、拓中收、拓客戶”的2025年主線,並通過深化集團協同、科技賦能風控、客戶體驗升級等三項舉措鞏固戰略定力。
未來展望:從“領先”到“一流”
2025年是中信銀行新三年規劃的攻堅年。董事長方合英指出,銀行競爭“比拚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在“五個領先”框架下,其發展路徑逐漸清晰。未來,中信銀行將繼續加碼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結構升級,依托自貿賬戶和跨境服務,提升國際市場份額。此外,還將AI、區塊鏈技術嵌入業務流程,實現從“數字銀行”到“智慧銀行”的跨越。
中信銀行的“五個領先”戰略,既是應對行業變局的主動選擇,也是其資源稟賦與政策導向共振的結果。盡管零售業務仍存短板,但通過集團協同、科技賦能與戰略定力,中信銀行正逐步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力。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變化總在發生,你不去迎接進步的變化,就會等到退步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