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來,世界貿易組織一項旨在提高藥品獲取的協議一直使得制藥行業免受關稅的影響。
但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準備祭出新一輪關稅,以便縮小美國的貿易逆差,並將制造業帶回本土,藥品成為了關稅的主要目標之一。
特朗普上周五表示,具體的藥品關稅將“很快”出台。他沒有詳細說明關稅的具體情況,也沒有說明目前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征收的全面關稅,以及即將對全球大部分商品征收的對等關稅如何適用於制藥行業。但他此前曾點名批評愛爾蘭,因為全球十大制藥公司中的大部分都在愛爾蘭設有工廠。
對美國公司而言,要主宰制藥行業並不容易。禮來和輝瑞等跨國公司投資數十億搭建複雜的全球供應網絡,歐洲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據生物技術創新組織的數據,近九成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至少一半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產品都依賴進口成分。普華永道指出,制藥行業在2022年為歐盟貢獻了3110億歐元的總增加值。
保護主義政策將使這些生產商面臨活性成分價格攀升的局面,而其中許多生產商短期內可能無法將生產遷回美國。消費者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包括價格上漲、供應短缺,醫療服務提供者也可能面臨財務壓力。
“患者最終將為這些產品買單,”歐洲最大的仿制藥生產商Sandoz AG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Saynor上個月表示。“供應會變得更糟,定價也可能會回到保險公司,最終落到患者身上。我認為這不是推動投資流向美國的策略。”
有一種可能性是,藥品關稅取決於其活性成分的生產地,而非最終產品的生產地。
Flint Global合夥人兼國際貿易專家Sam Lowe表示,對這一行業征稅將尤為難以管理。其部分原因是,藥品長期以來免於被征關稅和其他稅費。他同時表示,“公司將不得不更加關注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的來源。”
布魯金斯學會健康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Marta Wosinska表示,仿制藥行業將受到尤為巨大的衝擊,該行業生產降壓藥、心髒病藥,以及其他美國最為常見的處方藥。她說,建造一家制藥廠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
仿制藥一直是降低美國藥品成本的重要推手,但行業利潤空間很小。Wosinska表示,除非出台其他政策保護仿制藥制造商,否則一些制造商可能會開始退出市場。
對於這些公司而言,在美國境內新建工廠可能並不劃算。“這根本行不通,”她說。“時間太長,潛在收益太不確定,關稅也可能隨時變動。”她特別強調了注射藥物的生產商,例如化療、靜脈注射抗生素和其他醫院治療藥物等。
Wosinska表示,對於品牌而言,“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全球大部分胰島素由諾和諾德和禮來兩家公司生產。它們的供應鏈錯綜複雜,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來供應整個國內市場非常困難,甚至完全不可能。
一些歐洲品牌藥制造商已在美國建立了大型的生產基地。例如,瑞士制藥巨頭羅氏控股在美國生產其最暢銷的治療藥物Ocrevus。但將複雜的藥物轉移到其他工廠需要時間 —— 行業專家稱,大約需要一年左右。
歐洲最大制藥商諾和諾德生產糖尿病藥物Ozempic,公司首席執行官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在3月初表示,雖然其為美國生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也不能免受關稅的影響。他表示,該公司將面臨短期影響。
倫敦制藥采購咨詢公司Collaborative Sourcing的聯合創始人Matthew Holt表示,雖然昂貴的活性成分可能會成為關稅的焦點,但對其他化學成分(如防腐劑、塗層和着色劑)征稅也會產生影響。Holt說,這些化學品在世界各地都有生產,美國市場可能難以滿足國內需求。
“對此肯定有很多問題,有很多不確定性,”他補充道。他建議客戶“考慮整體供應鏈。必須要考慮周全。”
華爾街分析師們正在嘗試預判尚不明確的藥品關稅的潛在結果。“這些關稅及其實施仍不確定,”Jefferies分析師Michael Yee在最近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Yee稱,它們可能會威脅供應鏈,以及一些公司從海外生產運營中獲得的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