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云锋金融
ID:majikwealth
作者:云锋金融
云锋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从2015年提出至今,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最高级别文件。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独特之处,例如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但湾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湾区是指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及临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地理区域,往往能形成高度发达良性循环的城市圈,且对周边区域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云锋金融近两年来,陆续对全球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做过系列研究。它们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大湾区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路径。
此外,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香港”一词在规划全文出现102次,高居所有城市榜首。去年6月,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以及财政部、金管局等机构高管在“开放新格局 共享新机遇”财新香港峰会上,亦对香港在我国扩大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过全面阐释。
特将相关文章与您分享如下。
旧金山湾区:从黄金乡走向科技之谷
图表来源:Wikipedia,红色区域为湾区主要涵括的九个郡,包含蓝色在内的十二个郡是综合统计都市圈(CSA)常作为旧金山湾区都市圈的统计口径使用。
“你要知道,黄金会让人们就像闻到兔子的猎犬蜂拥而至。”坐在吧台上的男人接过酒保递上的麦芽啤酒,“哦,我不是美国人。海上,我的朋友,我来自海上,我的宝贝就停在旧金山港,你真该去港口看看那场面,这么多年了,我从没见过那么多船……”
像这样的对话在1849年的旧金山湾,想必发生过不少次。
独有的自然禀赋:黄金乡
1848年1月24日,詹姆斯·威尔逊·马歇尔(James Wilson Marshall)在美利坚河发现了黄金,加利福尼亚的掘金潮由此开始。人们从全美各地蜂拥而至,暴富的可能性令人疯狂。从工人、商人,服务生到农场主,各行各业的人丢下了家人和工作加入这场浪潮。这一度甚至造成了加利福尼亚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到了1849年末,黄金的消息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旧金山湾迎来又一波移民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黄金财富来到这片土地并植根于此。1850年,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美国第31州。
黄金这一独有的资源禀赋,推动了旧金山湾区的早期发展。掘金潮带来了采金业、冶炼业的发展。加上海湾及港口这独有的优势,港口运输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财富的快速积累,则推动了现代金融业发展:富国银行(Wells Fargo Bank)和美国加州银行(the Bank of California) 都是在这期间建立起来的。各色的皮肤,各式的着装,各样的语言,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掘金潮为加州多样化的人口和开放繁荣的文化奠定了基石。
掘金潮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和货物贸易需求,加速了加州基础设施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不仅为旧金山湾区又带来一波移民,也成功联通了该地区和美国其他区域,货物和黄金通过这条铁路飞速流动起来。对内通过铁路联通内陆,对外通过港口连接太平洋,旧金山湾区早期的交通网络逐渐铺开。从此,早期湾区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快车道,飞速向前。
湾区的崛起
旧金山湾区是基于旧金山湾和临近地区自然发展起来的,虽然后期有一定的整体建设,但整体而言是非政策规划建设的湾区城市群。因此,对于湾区具体的边界划分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比较为人认可的划分是:湾区包含 Alameda、Contra Costa、 Marin、Napa、SanFrancisco、San Mateo、Santa Clara,Solano和 Sonoma九个郡,共101个城市。
如此庞大的旧金山湾区在早期可以说是靠桥梁连接起来的。1929年华尔街股灾带来全美经济大萧条,失业率激增。正好在此时前期规划初步完成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Bay Bridge)和金门大桥(Gold Gate Bridge)工程开始施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造桥工程给湾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刺激了就业和经济发展。两座大桥都是1933年动工,并于1936、1937年相继完工,总造价分别为7700万美元(海湾大桥)和3550万美元(金门大桥)。其中海湾大桥长7.18km 金门大桥长2.7km。虽然同现今长约49.96km的珠港澳大桥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当时,这两座桥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经济意义,都非同寻常,成为美国大萧条期间鼓舞人心的标志性项目。
湾区地图和大桥位置(红线标识)
图片来源:Wikipedia,云锋金融整理
其中海湾大桥连接了旧金山市,奥克兰及耶尔巴布埃纳岛,完成了旧金山和东湾的海上直接连接,金门大桥则连接了北湾和旧金山,大大减少了人员在这些地区内流动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在此之后陆续还有数座主要跨海大桥将湾区各个区域都紧密联系了起来,打造了独特的桥梁网络。为湾区内公路交通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建联通的旧金山湾区,在二战期间迎来了重要发展加速期。珍珠港事件后,湾区成为面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军事区域。1942年起,旧金山湾区内陆续建立了各大造船厂,仅在东湾,Henry J. Kaiser就建立了三家造船厂,为二战贡献了747艘大型船只。最快时,造船厂建造一艘船只需要四天。
战争带来了大量的制造需求,劳动力需求和研究需求。在战争期间,湾区内船只制造业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最高峰时约有244000人在造船厂内工作。这一切都为湾区内的港口带去了繁荣。官方统计,包含军人,水手,国际组织及平民在内的1647174名乘客从旧金山港出发前往太平洋。而在黄金潮爆发的两年内,来到旧金山港的乘客也不过8万人。庞大的流动人口极大促进了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同时在战后带来了一波迁移热潮,那些在二战期间爱上湾区的人们,在战后纷纷回到这里。光旧金山市从1940到1950年间,居住人口从634,000增长至774,821。湾区内各个城镇也都取得了不同倍数的人口增长。
二战及战后联邦政府在湾区内签订了各式战争合同总计投入60亿美元,庞大的资金支持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旧金山湾的船只制造业和港口运输能力更是在此期间迅速壮大起来。航运,铁路和公路网络布局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终于,他们创造了硅谷
湾区东南方,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有一片长约25英里的狭长区域,这就是硅谷。没有发现黄金的人,金子只能沉在美利坚河的泥沙之中,硅谷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先驱者。
硅谷这一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史能追溯到二战期间的进行的电力电子研究。弗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可以说是硅谷的“发现者”或奠基人。旧金山湾作为海军面朝太平洋的重要战略中心,很早就是海军的研发基地,打下了坚实的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研究基础。其后在特曼这位“无线电工程学"教授的推动下,硅谷最终成为硅谷。特曼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中心,与产业更紧密的结合。在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学位后,1924年特曼回到斯坦福大学任教并创办电子通讯实验室,短短二十年,实验室就成为了美国西海岸技术革命中心。三十年代,特曼的学生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在特曼538美元的帮助下于一间车库内成立了惠普公司(HP),“车库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硅谷人。
斯坦福工业园区打造了产业资本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1951年,在特曼的推动下,斯坦福工业园区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研产高度结合的高校工业区,也是日后世界纷纷效仿的高技术产业区的先驱。正是斯坦福工业园产业化商业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使得斯坦福大学能利用园区带来的庞大收入进一步留住人才,加强研究,为日后硅谷的良性发展模式打下了基础。
斯坦福园区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和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项目,促使当地最终形成成熟的创投文化; 借此成功的创业科技公司又会反过来回报支持湾区内其他新的科技项目发展。 1977年,创立了惠普的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向斯坦福捐赠了价值920万美元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学中心,正是对当年538美元的回报。同时,前沿的技术和财力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所,教育机构和人才来到湾区,将技术发展和创新继续下去。
教育优势和人才储备,是硅谷这一模式发展起来的基础因素之一。湾区舒适的气候条件、深厚扎实的经济产业基础以及开放的文化,吸引了学者,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在湾区内聚集、生长。湾区内共有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49所,五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创新重地。2008年,湾区高校学生有大约58.8万名。2013年,湾区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2%,不仅远高于美国平均的28%,也高于波士顿和纽约。
旧金山湾区及全美其他地区
接受高等教育居民对比情况
图表来源:Bay Area Economic Institute, 云锋金融
除了人才和科研基础外,多样化的研究发展和产业布局也离不开各项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旧金山湾区内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成熟。从大学来看,积极鼓励人才和产业结合发展。斯坦福大学批划了斯坦福工业园区来进行产研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科研发明和创业项目表现了超凡的支持态度,支持学生发明创造、允许教授在休假期间创业、在延长的创业时间内为教授们保留教职。斯坦福大学作为湾区内科研地区的大地主,对于有些创业公司还会提供租金优惠。
同时,除了联邦建立的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外,加州政府为州内的企业在金融方面提供了包括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企业产生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抵免部分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和融资渠道;人才发展上,则推出了学徒计划、职业培训,严禁企业限制员工合理流动等等。这些举措皆为湾区内技术创新,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配套发达的风险投资也是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硅谷具备的正是能将科技研究发展形成对应的产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变现”。而风险投资的发展则助力了“变现”的重要过程。成熟的风险投资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外,还会给创业公司提供投后管理在内的一切服务支持。下图显示了湾区内风险投资每年的总额及交易量变化,从1996年至2015年,湾区内风险投资持续走强,从最开始的30亿美金发展到逾280亿美金一年。每年投资项目平均一千起以上。
湾区风险投资资本流动变化图
数据来源:Bay Area Economic Institute, 云锋金融
旧金山成熟的金融业支撑功不可没。硅谷的风险投资起始于五十年代末,现今,在沙丘路上仍聚集着全球最大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诞生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施乐、苹果和微软,从硬件开发到软件兴起,硅谷几乎引领了其后每一次科技产业的变革。
人,财,技术,政策的集聚效应铸造了硅谷也为湾区带来了新动力。如果说任一要素不满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硅谷可能只是圣何塞及其周边城市的普通工业带。如果没有早期制造业、金融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的基础,没有高度连接的公路铁路布局,不仅贸易发展会受阻,大规模的人才区域内储备、流动和货物流通也不可能发生,没有无线电和军事科技的前期基础和斯坦福产业园区对科研的良性促进,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旧金山湾区将无法支撑区域内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也就难以形成开放前卫鼓励创新的文化。传统产业支撑和发展带来的升级需求,高度的交通一体化,金融业及政策支撑,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储备和开放创新的湾区文化,最终成就了硅谷,也成就了如今的旧金山湾区。
今日“湾区”
从淘金圣地到面朝太平洋的商贸大港,从战后教育科研重地到科技湾区,一百七十年的发展转变,旧金山湾区最终形成了全美最大都市圈之一。区域内人口约计768万,15年GDP总量约7210亿美元,高于瑞典全国GDP。旧金山湾区历经长期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速高于全美增速,在加州中也明显领先。
全美境内大都会区2016年实际GDP增速(%)
图表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云锋金融
颜色越深增长越快
2016年湾区(CSA统计口径,含十二个郡县)GDP增速达5.4%,实际GDP的驱动力量从工业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主要贡献来自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租赁业的大幅增长,是全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区。
加州主要地区2015年实际GDP增长(%)
图表来源:Bay Area EconomicInstitute, 云锋金融
湾区内具备成熟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基建来串联各个功能区,其基建网络由多部门协调统一协作完成,是包含公路,铁路,桥梁,高速公路,隧道,机场,非机动车及人行通道的整体基建系统。湾区内有共计七个海港,三个国际机场、两个联邦非民用机场及数个国内机场,区域内跨郡公交系统和铁路捷运系统完善,有四条主要高速公路链接湾区内外。今天的湾区仍然是重要的西海岸港口,但旧金山湾似有将港口运输这一支撑产业调整转型的趋势。
湾区内支柱产业功能分区成熟,差异化定位明显。旧金山市以旅游、商业和金融发展见长;东湾以重工业,金属加工和船运为核;北湾葡萄酒业发展良好;南湾是硅谷的所在地;连接旧金山市和南湾的半岛,则地产业发达。湾区内产业具备多样化齐头发展实力。其他传统港口城市群所具有的发达产业,旧金山湾区依旧具备且功能分区明显,发展突出。截至2014年,世界五百强公司中有30家总部坐落于湾区内,其中包括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数量仅次于纽约。
湾区内按照行业划分的部分五百强公司列表
(涵盖传媒,能源电力,金融,信息科技,健康等)
图表来源:Bay AreaEconomic Institute, 云锋金融
成熟的城郊化“湾区”
除了硅谷,旧金山湾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城郊化发展。上文提到旧金山湾区是由九个郡101个城市组成的大型湾区。要串联起这样一个庞大的海湾城市群,特别是其正处于地震带上,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多样和坚实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伯克利教授理查德沃克对于旧金山湾区的案例研究中,谈到了旧金山湾区独有的郊区化发展进程。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湾区城市圈应该像纽约和东京一样,城市化高度发展再逐步转向城郊化发展。但旧金山湾区的城郊化进程已经非常成熟,高度发达的产业功能区带动了周边地产,居民居住功能朝向郊区化发展。
湾区内人口及移民收入
图片来源:Bay Area Economic Institute
成熟的交通网络能够满足湾区内庞大的通勤需求。舒适宜人的地中海气候,发达的教育、经济和城市化为湾区吸引了大量的迁移人口,中心区域带高昂的租金和房屋价格又推动人们向中心区域外围寻找合适的居住区域,而便利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能及时满足人们对于区域内中长距离的通勤流需求。区域内各城镇基建设施和气候并无明显差异,普遍宜居的条件使得人员向郊区迁居变得顺畅。这也就推动了居住功能郊区化的发展。
在大众运输方面,湾区内有频繁的跨郡交通系统,除了公路外,还有通过海底隧道旧金山市区和东湾各镇的湾区捷运(BART)以及链接南湾和旧金山半岛的加州通勤火车等都为每日庞大的通勤流量提供了支撑。从下图的区域内跨郡的每日通勤流量可以看到,一些线路日均通勤人流超过10万人,5万人以上的通勤线路也有多条。
截至2010年的每日通勤量概览
图表来源: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Bay Area. Walker & Schafran
各地区间的差异化定位和中心分散的发展模式也为城郊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各地区均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支撑,发达区域相互连通的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 多中心化使得湾区内人口相对不会在一个区域过分集中,高度发达的基建配套又能极大满足居民的通勤需求,促使人口合理向郊区迁移。同时带动了湾区内地产业的飞速发展,配套成熟的交通网络在产业区域外形成优质的宜居区域,带来良性的人员流动。与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不同,城郊化带来的优势除了缓解中心区域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外,更能帮助将将湾区内的经济红利不断向外围延伸,进一步促进周边基础建设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从城市化走向城郊化,旧金山湾区在宜居和生态打造上已经先行一步。
结 语
每个城市都有故事,每个地方都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湾区也会缔造不一样的风景。从黄金乡走向科技谷,旧金山湾区以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引领、城郊化布局,树立了独特的增长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