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云锋金融
ID:majikwealth
作者:云锋金融
最近两周,各家机构纷纷出炉其下半年投资展望。面对波澜起伏的2019上半年,很多机构都在关心的就是我们现在究竟处在经济周期的什么位置?我们所关注的经济复苏又是否会到来?而部分经济体数据萎靡不振、地缘政治危机和保护主义又是否会真的带来危机?
面对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和增长压力,各国政府和央妈近期都有或将有新的举措,而这些政策的成效和实施因由,我们可以从数据中窥视一二。
在推送的二三条,我们加入了港美股周报点评,挖掘资金流与财经大事背后的含义,与您共享全球金融的最新脉动。
在上个月的文章《全球经济的初寒来临?》中,我们看到中美欧日的PMI均在持续下滑,中欧日甚至跌破荣枯线。
在PMI跌破荣枯线,市场供过于求时,政策上往往会将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进行逆周期调节,对冲经济下行的风险。
本世纪以来,货币政策在一次又一次的衰退和危机中托底经济,以至于大家形成了“何以解忧,唯有放水”的惯性思维。
今年,面对全球经济趋寒,各国央妈又祭出自家的货币手段。
该鸽则鸽的美国
以美国为首,虽然美联储近期公布的褐皮书和经济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维持紧俏,零售销售小幅上升,制造业则持平,整体经济依然较强劲。
为什么在就业强劲,经济数据和全球其他国家比依然一枝独秀的情况下,市场对于美国降息的预期如此强?
大家可能没注意到,就在美股新高的同时,美国企业部门杠杆也达到新高。
美国企业与居民部门杠杆
数据来源:美联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云锋金融
在全球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四起的环境下,企业盈利增长动能面临天花板,但债务规模却在不断扩大。降息,再度肩负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的重任。
上周二,鲍威尔在讲话中再次表明了宽松立场,发言强调了政策转向宽松的必要性,并表示将采取适当措施维持经济扩张。
验证短期逻辑的中国
中国上周公布的二季度GDP,同比增6.2%,创1992年有记录以来的季度GDP增速最低值。
而对此,中国也有自己的应对。5月定向降准,6月的社融规模回升至2.26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0.9%。不得不提,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其他政策手段,刺激确实反映在了数据上。
上个月社消数据大幅回升至9.8%,其中汽车零售数据大幅上升17.2%,主要因为国六标准实施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导致。6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产值同比虽然较前值有令人惊喜的回升,但整体起色不显。
这三个数据的回升表现虽然可以看作抑制经济减速的各项刺激措施正在生效,但结合社消本次大幅回升的背后因由,工业产值和固定投资的绝对增长来看,我们在对刺激政策有信心的同时应审慎看待其带来的实质效果。
上周韩国、印尼、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也相继宣布降息。随着欧美国家进入新一轮宽松,中国“宽货币,稳杠杆”仍然是主线。
在上半年的减税降费和货币渐宽的组合拳下,下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观察点便在于政策传导至实体之后,经济如何走。
宽松路上的欧日
本周欧央行即将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值得关注。
继德国工业产出值同比数据意外放缓后,上周公布的对德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进一步突破调查值,跌至-24.5。欧洲可能伴随着包括德国在内的欧元区经济体近期衰退信号的出现而开始采取进一步的刺激举措。
同时,欧元区同样面临通胀不振这一难题。欧元区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达1.3%,核心通胀年增率则为1.1%。欧央行执行理事Beno?t Coeuré表示,央行已准备好在必要时候采取行动提振通胀。
在经济低迷需要增长动力的时期,欧央行重启QE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德拉吉是否会在本周的会议上改变前瞻性指引来表明即将出台的宽松政策,值得关注。
而日本作为欧盟的患难兄弟和宽松政策上的前辈,仍维持着1%以下的通胀水平。同时,日本工业产值进一步萎缩。进出口方面,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叠加近期油轮事件、半导体元件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减少等因素影响,出口同比连续第七个月下滑。
6月出口同比下滑至6.7%。进口同比下滑更是超预期。
目前日本仍处在QE之中,且购买资产举动频频的日央行已经成为了日本股市上的“大买家”。虽然短期内,央行增加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Norinchukin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Takeshi Minami表示:如果美联储多次降息,这将在销售税生效时对日元构成压力,日本央行将可能需要采取一些行动。
同时,美日谈判、潜在的汽车关税和出口的下滑将对日本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也是日本央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结 语
面对不可抗拒的周期,短期内各经济体依然有货币政策为经济保驾护航。
但如今全球债务高企,而利率下调空间萎缩。欧日负利率,美联储此轮降息周期起点仅2.25%,中国的Shibor已是2011年以来新低。每一次宽松过后,下一次的宽松空间都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在不断缩小。
全球进入高杠杆时代,过去靠印刷钞票来偿还债务的模式,将在进入负利率时代之后,面临令人头疼的“流动性陷阱”。
日渐悬殊的贫富差距,转移矛盾的逆全球化,难以落地的新型科技,以及不可抗拒的老龄化,都将拖累全球经济动能。
有人说,如果问题能够一直拖下去,那就不是问题。
但问题是,拖延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