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保險的大事比較多,醫保改革更是重磅炸彈:
其中最引起爭議的改革措施是:醫保單位繳費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戶,全部計入統籌基金。
解讀:此項改革將影響超3億人的錢包,我們個人賬戶的資金收入或將縮水一半左右。
醫保費用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其中,單位繳費率為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左右。
目前,職工繳納的部分會全部納入進個人賬戶,單位繳費的3成會劃撥進職工的個人賬戶,7成則劃歸統籌基金。
簡言之,將原來劃歸個人賬戶的單位繳費劃到統籌賬戶里,然後在統籌賬戶的報銷項目上增加門診服務的報銷。
第二項核心舉措:門診醫療費報銷比例從50%起步,待遇支付可適當向退休人員傾斜。
門診醫療費的報銷範圍將首先從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周期長、經濟負擔重的門診慢性病着手,再逐步將多發病、常見病等普通門診醫療費納入報銷範疇。
解讀:退休人員是改革個人賬戶直接的受益者。
第三項核心舉措:個人賬戶的使用範圍擴大,改革後將可以支付職工配偶、父母、子女的醫療費用,不限於個人的醫療費用的支付。
解讀:在醫保個人賬戶縮水一半左右的前提下,所謂“個人賬戶擬可用於家人”,根本就成了一個噱頭。個人賬戶的那點錢,自己一個人花可能都不夠,還全家一起花?
確定不是開玩笑?
當然,個人賬戶錢減少,與此同時,“門診可以報銷50%以上”,這麼算下來,好像可以彌補我們個人賬戶的損失。但仔細算算,恐怕不盡然。
打個比方,以前,如果看一次病花費1000,自己醫保卡里有個人繳納攢下的200,單位繳納攢下的800,那麼,你看病的花費可以全部這些錢來支付,不用自掏腰包。
但今後,同樣看一次病花費1000,醫保卡不再有單位給你的錢,而只有個人繳納攢下的200,1000給報銷50%,能報銷的只有200+500,剩下的300元你得自掏腰包。
這麼算下來,你是賺還是虧?恐怕大多數人都是輸家。
為什麼要對醫保個人賬戶開刀呢?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一是個人賬戶大量閑置,造成極大浪費;二是降低住院率。
由於門診費用大多通過個人賬戶支付,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健康人群的賬戶往往有大量結餘,而年老、體弱人群的賬戶卻入不敷出。
根據國家醫保局今年6月發布的《2019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累計結存8426億元。
菜保作為健康人群的一員,也怯怯查詢了一下自己的醫保個人賬戶,結果也結餘了快2萬元了。
對於此部分的資金閑置,菜保也相當無奈。其實多希望自己賬戶的錢能支付這些費用:家中的老小上門診的費用,每年父母的體檢,母親長期用的進口藥等等。
但問題是,這些費用不能刷個人賬戶的錢,因為這些錢真要花起來卻受到種種限制。
你到藥店買藥就知道,許多藥是不能刷醫保卡的,你去體檢,打疫苗,中醫按摩……醫保卡同樣刷不了,至於買一些營養品、保健品,更是想都別想了。
因此,醫保個人賬戶的錢為何閑置?菜友們心里也有數了吧。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降低住院率。
當前,我國基本醫保制度主要以住院等“大病”保障為主,各地建立的門診保障也集中在重、大、特、慢病等按病種付費保障,按人頭付費的普通門診保障遠遠不足。
最近幾年,中國的住院率快速提升,給醫保體系帶來了較大壓力,2008年,我國的住院率(年住院人數/年門診人數)不到9%,到了2019年,住院率已經提升到19%。
而住院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很多專家認為是門診報銷比率不高所致。在個人賬戶負責門診費用,統籌基金負責住院的模式下,很多病人會盡量選擇住院來報銷醫療費用,由此帶來了住院率的快速上升。
所以,如果提高門診的報銷率,或者說,讓醫保統籌基金來覆蓋門診費用,可能會緩解住院壓力。
總的來說,菜保覺得:此次改革是好是壞取決於個人情況,對於低收入人群是福利,因為每個月本來就沒繳幾個錢,門診能報的項目和比例都增加了;對於高收入群體是負擔,個人賬戶的錢本來就用不完,改革後每個月個人賬戶少了一大半的錢。
來源: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ID:cainiao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