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洗澡、商誉灰犀牛
商誉是指上市公司并购时,支付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差额。企业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上市公司收购A公司时,A公司总资产共10亿,但上市公司用20亿买下,多出了的10亿就是A公司的商誉,计在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中。
影视、医药、互联网行业是商誉重灾区,前几年流行上市公司并购明星工作室,2015年一家上市电影公司出资10亿收购某导演旗下的工作室,而这家工作室的总资产不足2万元。
这10亿中一部分是业绩对赌,还有一部分就是这位导演的商誉,但如果这位导演因吸毒、绯闻等名声扫地,人设崩塌,其业绩对赌无法完成,商誉甚至为负,上市公司就要计提商誉损失。
但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何时计提、如何计提没有硬性规定,上市公司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上市公司旗下一般有多位明星,如果每年都计提商誉损失,上市公司每年的财务数据都不好看,因此上市公司会选择在某一年一次性将几年内明星的商誉损失全部计提。
虽然计提商誉损失这一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会很差,但保住了过往几年、未来几年的财务数据。
据证监会披露,截止2018年三季报,A股商誉规模已经高达1.45万亿,商誉是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落下,众多投资者会很受伤。
而且据国金证券统计,一些公司的商誉远远高于公司净资产,意味着如果上市公司一次性将商誉全部计提损失,公司的净资产将是负的。
部分商誉/净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 图片来源:国金证券
熊市最后一跌,迎来业绩底?
1月29日,被深交所下发关注函的ST冠福涨停,1月30日,预计亏损额接近公司总市值的华录百纳日内最大涨幅接近8%。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大洗澡持认可态度。
有业内人士称:上市公司业绩洗澡背后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牛市讲故事,熊市大洗澡,吓跑股民后,收集便宜筹码,等下一轮行情一来,继续讲故事释放业绩,勾引散户继续抬轿子。
在熊市时,上市公司将应收账款、存货、权益投资、商誉等全部计提损失,来年就可以轻装上阵,净利润轻轻松松有几倍的涨幅,股价也能大幅上涨。例如,有上市公司出现过今年公告XX亿应收账款成为坏账,计提损失,结果来年又公告这笔应收账款成功收回来了,来年公司的净利润就增加了XX亿。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业绩洗澡、商誉爆雷后就是抄底良机,也能解释为何部分大幅预亏的公司股价为何是上涨的。
不过投资者也最好不要盲目买入,因为有些公司是业绩洗澡而有些公司是货真价实的巨额亏损。而且公司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准备业绩洗澡的上市公司,也无法保证来年一定能将业绩“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