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冠疫情嚴重幹擾了全球經濟的正常運行,外界普遍擔憂中美貿易協議能否如約履行。
上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中國未遵守貿易協議,並說他對這份今年1月簽署的協議的命運“非常糾結”。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當地時間5月11日召開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目前並不讚成與中國重啟貿易談判。
美國總統特朗普(圖源:華盛頓郵報)
特朗普在會上表示,他甚至幾乎完全不讚成與中國重啟談判並且對此沒有興趣,雙方在過去曾簽署過一份協議並且他也聽說了中國貿易代表團近期提出的關於“希望兩國重啟談判以便使協議對中方來說更好”的說法。
此外,特朗普在1月15日舉行的美中一階段貿易協議簽字儀式曾發表講話稱,一旦該協議生效,兩國會立即開始第二階段的談判,即在2月14日以後。
不過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中美間計劃好的貿易談判被迫陷入停滯並且兩國外交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
據了解,美中雙方貿易代表於5月7日晚些時候曾有過通話,這是自1月下旬新冠病毒大流行加劇以來的首次。中美兩國在各自的聲明中發出信號,表示協議正在得到履行。
“雙方一致認為,在創建必要的政府基礎設施以使協議取得成功方面正在取得良好進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說。“雙方還一致認為,盡管目前出現了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但兩國都對按時履行協議規定的義務寄予充分的希望。”
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結束了中美之間的關稅升級戰,讓兩國處於更密切關系的起點,但隨着新冠疫情全球流行,以及美國大選的臨近,中美關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可能會更加動蕩。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如今三分之二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約90%的美國人將中國的影響力和實力視為一種威脅。從黨派來看,72%的共和黨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這個比例在民主黨人中為62%。
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和共和黨議員認為,在中國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是今年11月大選前提升獲勝前景的一種方式。特朗普和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都在最近的競選廣告中把對方描繪成對中國軟弱的人。
特朗普指責拜登曾反對特朗普總統在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後下達針對中國的旅行禁令,而拜登則指責特朗普總統在疫情蔓延之際“倒向中國人”,在1、2月份“15次誇讚中國”。
據CNBC報道,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發表預測報告指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實際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采購數額,將遠遠不能達到目標。
圖源:CNBC
CSIS預計,整個2020年,美國對華僅能實現600億美元的出口額;而報告指出,中美2020年1月15日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規定了中方1866億美元的采購金額標準。
在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中,中國同意到2021年在2017年基礎上再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發布的協議,這意味着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將在2020年攀升至約2900億美元,在2021年攀升至3300億美元。
圖源:《關於發布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公告》附錄6.1
自協議簽署以來,中國已增加了對美國食品的進口。但對其他種類美國商品的進口總額卻沒有達到特朗普政府最初的期望。
CSIS高級顧問、主管中國經濟商務研究的理事會主席史考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在5月8日發表的報告中還提到,美國第一季度對中國出口額同比2019年已縮水10%。
史考特·肯尼迪補充說,美國官方的服務數據尚未公布,但“由於中國旅行和旅遊業的崩潰以及美國大學的提前關閉,它可能顯示出巨大的衰退。”
根據中國的貿易數據,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從美國的進口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Panjiva的一項分析顯示,中國今年3月份的承諾采購商品的進口量僅為目標量的44%,中國的貿易數據表明,4月份的情況可能更糟。
分析人士說,考慮到新冠病毒引發的經濟困難,這並不令人意外。據CNBC報道,第一季度美國對華商品出口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能源出口下降了33.3%;
商用飛機的銷售“基本為零”,汽車的銷售下降了46.9%。
大豆出口下降了39.4%;
在豬瘟爆發導致主食短缺之後,美國未能利用中國對豬肉的“空前高漲”需求,冠狀病毒導致許多美國肉類加工廠停止生產。
圖源:CNBC
史考特·肯尼迪表示,(中美貿易協議的)目標額制定時,就是不切實際的;只不過是吸引眼球的華麗數字。新冠疫情大流行將這份協議目標的不切實際戳穿,變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絲毫沒有可能實現采購目標,”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
經濟學家說,中國消費需求的驟減很可能導致購買美國汽車和波音飛機數量的減少,使中國難以完成采購制成品的目標。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說,貿易協議中的能源產品采購目標“假設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有關部門已在多個場合表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逐步落地,中方將履行第一階段協議。
隨着新冠疫情嚴重打擊國際原油需求,美國原油價格降至曆史低點,目前中國正加緊完成第三階段石油戰略儲備,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暴跌意味着,同樣的價格中國能采購更多的能源產品。
而且,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威脅,以及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病蟲災害加劇,全球多國面臨糧食安全威脅,從美國增加糧食進口不但能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還能轉賣支持第三世界國家。
對於中國來說,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見得吃虧,但對美方就不一定了。
目前美國原油價格25美元/桶,而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的盈虧平衡點是39美元-48美元,以40美元/桶的成本算,每買一桶油相當於倒貼15美元。據報道,美國大量頁岩油生產商已經開始減產,能否順利完成中美原油交付份額也成為變數。
美國肉類加工廠的關閉也可能減少可供出口的豬肉、牛肉和其他美國農產品的數量。
據路透社5月11日報道,4月20日至27日提交至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全美19個州115個肉類和家禽加工廠報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在大約13萬名工人中,至少有5000人感染病毒,20人已經死亡。
路透社報道截圖
目前,美國泰森、史密斯菲爾德等食品公司的20餘加肉類加工廠已經因為員工感染新冠肺炎而關門。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自3月中旬以來美國每天生豬屠宰量暴跌約35%-40%,牛屠宰量降低約30%-40%。
然而據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的數據,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肉類出口並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其中,對中國的豬肉出口增長了三倍有餘。
美國每月出口到中國(包括香港)的豬肉數量變化趨勢
報道指出,4月28日,特朗普根據美國《國防生產法案》要求美國肉加工廠“保持開放”。美國一些議員、消費者和工廠雇員則指責特朗普稱,特朗普“為幫中國確保肉類供給而置美國工人於危險當中”。
康涅狄格州民主黨眾議員羅莎·德勞羅(Rosa DeLauro)稱:“如果加工的食品不送往我們國家的家庭,情況會變得更糟。《國防生產方案》的全部意義在於: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不是中國利益。”
美國1月份與中國簽訂了貿易協議、增加美國肉類出口,按照協議,中國會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量。然而,中國正在因成為大買家遭受指責。
截圖自: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中文版)
根據“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第6.2條規定,美國應確保采取適當舉措,以便有足夠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供中國采購和進口。中美要想如約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雙方必須共同努力。
特朗普上周的白宮見面會上表示,預計1-2周後就中美貿易協議的事情發表最新的講話,報告進展不僅僅是關於農產品,還涉及很多其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