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ETF進入密集發行期,恒生科技指數近期超跌反彈。
截至今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漲2.75%,大型科技股反彈走強,小米漲超6%,阿里巴巴、網易、京東漲超5%,騰訊、美團、吉利汽車漲超2%。
首批恒生科技ETF發售
5月6日,華夏、博時、大成、華安、嘉實和易方達共六家基金公司於 2020 年 8-9 月上報的恒生科技 ETF 產品正式獲批,此前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指數 ETF(QDII)也於 2021 年 4 月 28 日獲批。
5月11日起,首批7只恒生科技ETF陸續進入發行期,募集時間最長7天,募集目標資金超過280億元,投資標的直指港股科技板塊。
5月11日,率先啟動發行的是大成恒生科技ETF,該產品預計認購天數為3天;另外5只同期獲批的產品則在5月12日啟動發行,分別是華夏恒生科技ETF、易方達恒生科技ETF、博時恒生科技ETF、華安恒生科技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而今天剛剛公布的嘉實恒生ETF發行期為5月14日5月21日。
從發行限額來看,大成恒生科技ETF、華夏恒生科技ETF和易方達恒生科技ETF均設置了80億的規模上限。華安恒生科技ETF和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設置的是20億元的募集規模上限,而博時恒生科技ETF和嘉實恒生科技ETF則並未設置募集上限。
易方達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範冰表示,恒生科技指數自2020年7月發布以來,成為了香港市場新經濟公司的旗艦指數,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這批恒生科技ETF的獲批,為廣大投資者又提供了一個參與在港上市的數字經濟代表性公司的便利工具。
根據證監會公告顯示,上述恒生科技ETF產品大多在2020年6月—10月向證監會遞交材料,而恒生科技指數於2020年7月27日正式發布,兩者時間相匹配。
“我們了解監管層已受理了20多個類似產品,要麼是跟蹤恒生科技指數、要麼是跟蹤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指數,大體上講的都是中概股回流港股的故事,再加上港股的確有很多稀缺標的,大家自然都會去爭搶這個市場。”一位負責基金渠道的業務員李陽(化名)表示。
此外,證監會5月8日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募集申請行政許可受理及審核情況公示”顯示,天宏基金的恒生科技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產品,也已於4月28日獲得了監管批複。“平安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等第二批產品已經獲得了監管反饋。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副總裁魯亞運表示,恒生科技指數ETF和港股通中國科技指數ETF最大的區別是產品機制上的區別,首批恒生科技指數ETF為QDII型ETF,機制上更為靈活,成分股包含一些非港股通科技股,可投資像阿里、京東、網易這樣的在港股二次上市但不在港股通的標的。
隨着恒生科技ETF陸續發行,意味着內地投資者終於可以簡簡單單的布局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美團、快手、京東、小米、網易、百度等港股核心科技公司。
消息影響下,今日恒生科技指數大漲2.75%,截至收盤,小米集團(01810.HK)上漲6.5%,幾大互聯網巨頭中,阿里巴巴(09988.HK)上漲5.97,京東(0.9618.HK)上漲5.36%,網易(09999.HK)上漲5.28%,騰訊(00700.HK)上漲2.57%,美團(03690.HK)上漲2.25%。
恒生科技指數
恒生科技ETF跟蹤的是恒生科技指數,這是港交所推出的新一代旗艦指數。
恒生科技指數於2020年7月27日正式發布,被譽為“中國版納斯達克100、皇冠鑽石版科創50”,收納了30家在香港上市的與科技高度相關的企業。
該指數以市值大小作為“門檻”,每季度調整一次,整體反映科技或創新領域的龍頭公司的表現,涉及資訊科技、非必需性消費、工業、金融、醫療保健等5個板塊。
目前,恒生科技指數一共是31只樣本股,多出來的一只是快手-W,因為該指數有快速納入機制,如新股在首個交易日收市後市值排名能夠在現有指數成分股中進前10,就可以納入指數,在該新股上市後的第10個交易日收市後實施。快手-W就是根據這一規則,上市後迅速納入指數的。
截至2021年4月20日,恒生科技指數前五大成份股阿里、小米、美團、騰訊、快手合計權重達39.54%,對於追蹤該指數的恒生科技ETF來說,既滿足投資者系統布局“新經濟”龍頭的投資需求,同時,單個成份股8%的權重上限避免了指數表現被巨頭公司過分綁架,使指數作為衡量港股新經濟的基準更具有代表性。
恒生科技指數包含了很多稀缺的“核心資產”個股,由於種種原因,一些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沒有在A股上市,而是選擇在香港上市。
互聯網行業的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都納入到這個指數,而美團、快手、京東、網易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也都在其中。除此之外,舜宇光學科技、中芯國際、比亞迪電子、瑞聲科技、金蝶國際、金山軟件等細分行業龍頭也都在。閱文集團、眾安在線、微盟集團等新經濟代表企業也涵蓋進來,這些企業雖然規模還不算很大,但是在各自領域的地位是很高的。
這些公司不是國內的巨頭公司就是在細分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的龍頭企業,大多都是A股市場買不到的優質核心資產,恒生科技指數將這些新經濟龍頭企業打包,容納了諸多稀缺的“核心資產”。
近年來,港股市場發生了很大的結構性變化,已經具備大型主流科技指數的成長沃土。香港交易所更改上市規則,港股市場上的科技行業迅速發展,赴香港上市的科技企業數目持續增加。從交易量和成交金額上看,科技公司已經占據全部港股的1/3。
今年,又有汽車之家、百度、B站、攜程等細分龍頭選擇回港上市,這種新經濟領域高成長核心資產紮堆的情況,也成為中長期驅動港股行情的動力。
從業績來看,這一籃子優質的成分股使得恒生科技指數在疫情後的表現十分亮眼。自2020年3月23日到今年春節前,不到一年時間,恒生科技指數就有141.05%的漲幅,超額收益驚人。而同期納斯達克漲幅為103.10%、相較之下黯然失色。
從長期來看,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成長型股票依然是最適合長期持有的權益類資產。過去5年(2016-2020),恒生科技指數的年化回報超過20%,遙遙領先同期港股/A股主要寬基。根據WIND一致預測,其成份股未來三年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將分別保持平均每年25%、50%以上的高增速,成長潛能突出。
從中短期角度來看,恒生科技指數在今年2月18日創出曆史高點11001.78點後,出現較大幅度的快速調整,近期震蕩約2個月時間,這個震蕩的平台從最高點跌去約30%。
30%的幅度並不算小,經曆大幅度調整後,指數估值相對合理,震蕩期時間也不算短,市場情緒也穩定下來,現在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Wind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5月10日,恒生科技指數PE百分位僅為24.90%,這意味着在當下,該指數的“價格”僅高於約25%的曆史價格。相較之下,目前納斯達克100指數PE百分位為72.02%,恒生指數PE百分位為40.56%,都高於恒生科技指數。
在長期優秀投資價值的激勵下,雖然短期科技股股價跌幅巨大,但是投資者仍然對於科技股癡情不改,入場資金躍躍欲試。從港股恒生科技ETF(3032)來看,基金份額反而從年初2月份上升了40%。
易方達基金認為,市場普遍認為高估值的科技股短期波動較大,近日各大型成長科技股的連續下挫也只是估值正常回調的一部分,恒生科技指數各成分股都是大型科技股和新經濟股,其長期成長性仍存,業績潛力巨大,增長確定性高,仍具有長期跟蹤價值。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將近2個月的回調,目前恒生科技指數主要成分股的價格已經回到了一個更加合理的區間,對於想要布局中國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來說,現在或許已經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進場時機。
機構看好恒生科技指數投資機會
展望後市,多家機構紛紛看好未來港股科技板塊走勢。
華泰證券預計,隨着中國香港市場中概股回歸以及未來諸多獨角獸將陸續上市,新經濟公司的占比越來越高。中國香港市場已初步形成“中國新經濟聚集地”,自身的行業結構持續優化,投資潛力不斷增強,新經濟領域的高成長核心資產有望在中長期驅動港股行情。
光大證券指出,伴隨着經濟的複蘇,流動性環境有邊際收緊的壓力,這對估值相對較高、且對流動性較為敏感的科技公司的估值帶來壓力。但長期來講,科技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核心源動力,也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路徑,科技領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是非常確定的。年後市場寬幅調整,恒生科技指數的估值有所下滑,目前指數估值水平已處在較合理的範圍。
光大證券進一步指出,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中含有大量有代表性和稀缺性新經濟龍頭企業,作為配置恒生科技指數的良好工具,建議關注恒生科技ETF。
過去幾年,較高的投資門檻一直是阻止境內投資者參與港股投資的最大因素。對於一名投資者來說,恒生科技指數30只成分股各買1手需要花費60.6萬港幣(截至2021.3.19),即使僅買入阿里巴巴、小米、美團、騰訊、快手這五大成分股,最低也需要投資15.6萬港幣。
而不考慮投資數額的問題,不論直接購買港股股票,還是投資恒生科技ETF這樣的港股ETF產品,境內投資者還面臨一系列的制度限制:開設港股通需要賬戶內有至少50萬元的金融資產,投資品種也會受限;開設香港賬戶直接投資不僅操作繁瑣,資金匯兌也受到國家外匯管制的限制。
華安基金認為,恒生科技指數集合港股新經濟優質賽道龍頭,順應港股市場長期結構性變化。指數囊括了眾多優秀互聯網科技公司,其中騰訊、阿里、美團、小米和京東合計的權重超過40%。通過對標美國市場的納斯達克100指數,兩者作為各自市場的科技類指數都存在着高成長、高估值、高波動和高夏普比率的特點,並在長期跑贏了各自對應的綜合指數。因此我們看好指數的長期投資價值。
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總監柳軍表示,中概股在海外市場普遍有估值受壓現象,回歸香港和國內市場有望獲得價值重估投資機會,且大多數成分股是陸港通標的,受益於南下資金精準滴灌。本次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對標的指數覆蓋了30只港股科技龍頭,聚焦資訊科技、非必需性消費、工業、金融、醫療保健等5個板塊,不同於恒生系列其他指數,引入了“快速納入條款”,及時反映市場新鮮血液,每季度定期更新迭代,以保證科技指數的“最強生命力”特征。此外,恒生科技指數與其他科技指數相比,恒生科技指數不僅覆蓋了互聯網等應用公司,也包含了“硬科技”的高科技公司,科技代表性更全面。
此外,中國股票型ETF起步於2004年。直至2020年末,規模總和約為78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36%。與引領全球ETF投資浪潮的美國相比,起步晚11年,規模僅為後者的1/33。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我的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未來股票型ETF的市場,規模仍有極大增長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七只連發的恒生科技指數ETF只是開始,ETF市場未來增長潛力非常大。
華夏基金認為,港股市場部分特色細分行業相較於A股有明顯優勢,如以騰訊、美團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及領先的雲服務器廠商和創新型藥企和器械公司;而A股擁有一批優質半導體公司,以及高端白酒和家電等優質消費行業資產。對港股和A股市場核心資產進行組合配置可以發揮二者優勢,形成良好的互補效應,有望長期維度增厚投資組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