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市場迎來國慶假期之後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再度強勢補漲超1000點,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升破6.70關口,創下去年4月以來新高。2020年,人民幣匯率瘋漲,尤其是5月以來,累計漲幅近6%。在剛剛過去的三季度,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漲幅達到3.89%,為2008年第一季度來最大單季漲幅。對於人民幣瘋狂波動,有分析認為,這猶如匯率風暴時的波動。
對於人民幣的瘋狂上漲,有分析認為,美元指數的持續疲軟,加之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強韌,帶動今年6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明顯走強。自6月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漲幅已高達近6%。與此同時,盡管當前美元指數站穩93關口上方,但相較於5月底逼近100關口的高點,跌幅已近7%。美聯儲短時間內大量投放流動性,帶來美元流動性泛濫,過多的貨幣供給勢必帶來貨幣貶值。
一般來看,如果市場預期未來人民幣會貶值,交易者會傾向於買入美元,避免手里的錢購買力下降。如果預期未來人民幣會升值,那麼交易者就會賣出美元,換美元的將會更少。看到人民幣的升值,舉個與居民生活相關的例子,按照中國居民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如果以家庭10萬美元額度來計算的話,在5月換需要71.9萬人民幣,到了10月最低只要66.9萬,相差超5萬人民幣。
雖然人民幣匯率升值能夠起到降低進口成本、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和提振資本市場等作用,但升值速度過快也會在一定程度傷害出口部門,並對經濟複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10月10日,中國央行果斷出手: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為0!這是繼2018年4月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到20%後,再次恢複至0。
公告稱,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市場預期平穩,跨境資本流動有序,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穩定,市場供求平衡。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為0。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2015年“8.11”之後,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央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
2015年8·11匯改,人民幣匯率貶值快,中國央行首次開征外匯風險準備金;2017年,人民幣匯率走穩,當時這個政策退出;2018年,人民幣匯率又因貿易戰迅速貶值,央行方面又開始提這個風險準備金;今年5月以來,人民幣太強勢,所以央行又取消了風險準備金,
2015年“8·11”匯改之後,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人民銀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自當年10月15日起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
2017年9月8日,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恢複平衡,市場預期趨於理性,人民銀行及時調整前期為抑制外匯市場順周期波動出台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措施,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0。
2018年8月,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波動的跡象。為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人民銀行決定8月6日起再次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從2015年迄今整體來看,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然後又從無到有,到這次的從有到無,周期性調節的作用很明顯。有分析指出,這其實也就意味着,短期內,人民幣匯率基本定在6.7。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此前就表示,“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屬於逆周期調節工具,通過調整,可以防止人民幣過度升值或貶值,實現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雙向波動。”
遠期售匯業務的風險準備金到底是什麼?
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但由於企業並不立刻購匯,而銀行相應需要在即期市場購入外匯,這會影響即期匯率,進而又會影響企業的遠期購匯行為。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的通知,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業務範圍:1、境內金融機構開展的代客遠期售匯業務。具體包括:客戶遠期售匯業務;客戶買入或賣出期權業務,以及包含多個期權的期權組合業務;客戶在近端不交換本金、遠端換入外匯的外匯掉期和貨幣掉期業務;客戶遠期購入外匯的其他業務。2、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外與其客戶開展的前述同類業務產生的在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平盤的頭寸。3、人民幣購售業務中的遠期業務。
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為客戶辦理的代客遠期購匯等業務,需要交納準備金,比例為20%。銀行會把這筆準備金的成本轉移到客戶身上,進而反映到遠期購匯的報價當中去。因此這個政策將會影響匯率,也能夠引導市場的預期。
人民幣匯率升值雖然有正面的作用,比如降低進口成本、提振境內資本市場等。但升值過快對本地實體和出口外貿企業來說是有一定傷害的。這時候央行會通過降低銀行遠期售匯的成本,進而降低企業買入美元的成本,增加企業遠期購匯需求,鼓勵市場遠期買入美元。
溫彬認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顯著,此時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下調為零,一方面有助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銀行降低遠期售匯成本,增加企業對此產品需求,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
央行這麼做釋放了什麼信號?
對於此次調整風險準備金率,分析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勢強勁,此時將風險準備金率從20%降到0,與2017年9月彼時的市場環境和央行的操作相似,體現出央行希望匯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顯的單邊升值或貶值的市場預期,通過深化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中信證券FICC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這說明央行不追求趨勢升值,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仍然是主要目標。八月份以來受美元總體弱勢,包括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美元持續走弱,人民幣最近一兩個月累計升值的幅度比較大。考慮到我們現在貨幣政策的匯率目標仍然是保持人民幣合理均衡,那麼在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經比較大的時候,有必要進行周期調節。所以,通過下調遠期售匯業務的準備金,可以進一步平衡外匯市場的供需,從而實現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穩定。”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央行下調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的目的,肯定是降低企業和個人遠期售匯業務的成本,增加企業遠期購匯的積極性。因為此前央行啟動遠期售匯業務的風險準備金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投機性的遠期購匯,減少對人民幣匯率貶值的衝擊。現在因為外市場供求平衡,而且我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的快速上升有一些脫離基本面的成分,有情緒化的成分。央行這個時候肯定是希望市場發揮自身的調節作用;其次,要想讓市場發揮調節作用呢,那就要盡可能減少對市場外圍市場供求雙方的政策性的限制。那麼遠期購匯的風險準備金,可以說是對遠期購匯行為,或者叫市場外匯市場的需求方的一種限制,現在央行把風險準備金率調到零,就相當於可以讓遠期購匯的行為放開手腳,使得外匯市場的供求雙方更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