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盡管新興市場擔心2013年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會重演,但亞洲的政策制定者要冷靜得多。
在2013年,美聯儲(Fed)出人意料地計劃取消其大規模貨幣刺激計劃,給全球市場帶來了衝擊。與當時不同的是,目前亞洲新興經濟體基本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而美聯儲則表示,任何改變都需要更長的準備時間。
市場擔心的是,美國加息將引發資本外流,因投資者在其他地方追逐收益率,從而導致引發通脹的貨幣拋售,借貸成本飆升,或迫使政策收緊的速度快於看似健康的當地經濟。
但是,與2013年的情況以及目前的全球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亞洲各國央行可以依靠更大的外匯儲備、相對溫和的通脹、繁榮的商品貿易以及本幣債券市場的深化。
“亞洲新興市場央行之所以能夠更加寬松,正是因為基本面改善,”多倫多道明銀行駐新加坡首席新興市場亞洲和歐洲策略師Mitul Kotecha說。“整個亞洲地區的通脹表現仍相對良好——盡管也有一些例外——而外部收支平衡有所加強。”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月表示,願意就限制資產購買展開討論,分析師隨即將最終的緊縮政策與八年前的情況進行比較。它已經促使墨西哥、巴西和匈牙利6月份加息。
可以肯定的是,美聯儲一直在努力提高透明度,並明確表明自己的計劃。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上周在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表示,美聯儲已經為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提前時間,允許這次縮減購債計劃更加順利。
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在亞洲新興市場也看到了不同的情況。韓國是唯一一家預計最早於今年加息的央行,而且加息更多是出於與經濟正常化有關的增長原因,而非通脹因素。今年上半年,13家亞太地區央行保持利率穩定,唯一的例外是印尼在2月份下調了利率。
Kotecha表示,亞洲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隨着加息推高收益率,部分資金暫時流向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高收益市場。
自美聯儲6月份出人意料地轉向強硬政策以來,備受套利交易青睞的墨西哥比索表現更好,上漲約3%。相比之下,亞洲貨幣下跌0.8%-3%不等。
“目前出現的資金流動仍在追逐複蘇。”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亞太區多資產量化解決方案主管Paul Sandhu表示,“我確實認為這是暫時的,因為亞洲的基本面要好一些。”
除貨幣外,外國基金上月繼續青睞亞洲資產,顯示出對該地區的信心。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新增了144億美元的證券,占所有新興市場證券總規模的一半以上。
在中國,經濟的持續反彈和更穩定(盡管有所放緩)的複蘇讓央行感到放心。中國央行去年末已經采取措施使政策正常化。
中國央行走在美聯儲前面,不太可能跟隨美國的緊縮周期加息,以防止資本外流的擔憂,尤其是在資金不斷湧入中國的情況下。中國基準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去年11月見頂,此後恢複了下降趨勢。
對泰國來說,強勁的外匯儲備、較低的外債、本地主導的債券市場和活躍的金融業都提供了一些緩衝,即使與旅遊業相關的經濟仍在掙紮着恢複。
“這是不同的!這次是不一樣的。亞洲新興市場與其它新興市場非常不同。”泰國央行行長Sethaput Suthiwartnarueput上個月告訴彭博社。“如果你看看背景和政策挑戰,比如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和其他新興市場的政策挑戰,情況就非常不同。這是非常不同的。”
印尼央行(Bank Indonesia)行長Perry Warjiyo同樣對此次會重演“縮減恐慌”的押注不以為然,他指出,全球已經從美聯儲獲得了足夠的縮減準備時間,而這似乎離執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積極發展“使資本重新流向包括印尼在內的發展中市場,並促進了一些國家的匯率升值”,Warjiyo在6月17日央行宣布維持基準利率不變時表示。
在亞洲,全球出口引擎繼續受到強勁的全球商品貿易的緩衝。過去10年,亞洲許多經濟體——不僅僅是泰國——都大規模積累了外匯儲備。通脹基本上保持良性,消除了其他新興市場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威脅。
澳新銀行駐新加坡亞洲研究部主管Khoon Goh說,亞洲新興經濟體還可以感到欣慰的是,由於在疫情爆發前資本流入並沒有像上次危機前那樣激增,因此資本外逃的規模不會達到2013年的水平。“盡管今年外國股票拋售給亞洲貨幣帶來了壓力,但也意味着,由於對美聯儲正常化的擔憂,更多資金外流將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