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日本的物價漲幅為何一直“落後全球”? 看看低通脹、低工資、低增長的惡行循環

文 / Anna 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在美國、歐洲和許多其他國家深受通脹之苦的同時,日本的物價卻漲不起來,因為在經曆了幾十年的極低通脹之後,日本的消費者拒絕支付更高的價格,企業也很少嘗試提價。

日本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僅上漲0.1%,剔除波動較大的新鮮食品和能源價格後,實際下跌0.7%,與此同時,同期歐元區和美國的年通脹率分別達到4.1%和6.2%,創下數十年新高。

由於能源、金屬、木材等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全球進口物價指數已比去年高出40%,10月的企業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8%,升幅為40年來最大,反觀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漲幅卻徘徊在0%上下,顯示出在日本,漲價趨勢並未轉嫁到下遊最終產品及消費者身上。

以餐飲業為例,美國牛肉在日本的批發價已飆升至去年的約2倍,日本連鎖餐飲企業松屋和吉野家因而上調餐點價格,但漲幅僅幾十日元左右,遠比不上牛肉的漲幅。

日本企業之所以難以轉嫁成本,從日本人的收入可看出端倪,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去年僅增加5%,但社會保險費卻增加35%,壓迫家庭收支,導致民眾普遍不願消費、需求減弱,因此就算企業想轉嫁成本,消費者也不會買單。

日本企業因成本無法轉嫁,利潤遭到嚴重擠壓,工資也就無法上漲,使得日本的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即便新任首相岸田文雄提出了經濟政策,似乎也難以解決結構性問題。

低通脹率的問題在於由此導致的生產和工資增長緩慢,前日本央行政策委員會成員Takahide Kiuchi表示,更高的價格是一個信號,讓公司知道哪方面需求最強、哪方面應該投資,這能幫助工人進入新興行業,在那里提高生產力並獲得更高的薪水,但在日本,這種機制起不了作用。

截至第三季度,日本經濟依舊比大流行前的峰值小4.1%,而美國的經濟已比大流行前增長1.4%。大和證券經濟學家Mari Iwashita表示:“美國的商業文化是,企業可以將原材料的高成本轉嫁給銷售價格,工資也會增加,但在日本,即使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工資也不會增加。”

雖然近年來日本的兼職員工數量有所增長,但大公司的招聘仍然相對嚴格,很少引進處於職業中期的人才,同時確保終生員工一直有工作,這種做法使日本的失業率在整個大流行期間保持在3%左右或以下,而美國的失業率曾在2020年達到近15%的峰值。

【廣告】關注公眾號,學習量化投資!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