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全球經濟在2020年3月陷入困境,當時通脹看起來有接近零的可能,但英國央行前官員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當時對通脹的預測令人驚訝,他預測2021年通脹率將達到5%至10%,並保持高位。而現在,他再次預測,未來數十年通脹將持續強勁。
這位85歲的經濟學家在接受采訪時稱:“新冠疫情將是過去30-40年的通貨緊縮與未來20年的通貨膨脹之間的分界線。”他預測,2022年底左右,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在3-4%,並在這一水平附近保持幾十年,相比之下,疫情暴發前的10年,通脹率約為1.5%。
古德哈特說,幾十年來廉價勞動力過剩,導致物價和工資水平保持低位,這種情況將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工人短缺、物價隨之上漲的時代。
古德哈特關於人口結構變化如何擠壓勞動力並推高價格的理論,引起了全球央行官員的注意,也引發了有關他的觀點正確與否的大量辯論。
然而,對於長期通脹形勢是否像古德哈特認為的那樣嚴峻,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常務董事Gita Gopinath在內的一些人士表示懷疑,她說,工人數量減少及退休人員增加,可能反而推動通脹率下降,並舉日本為例。
古德哈特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通脹與其說是央行政策的結果,不如說是因為全球化經濟中增加了上億的廉價中國和東歐工人,這種人口紅利壓低了工資和這些國家出口到富裕國家的產品價格。另外,女性開始工作和龐大的嬰兒潮世代,使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供應在1991年至2018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多。
但他說,現在,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萎縮,這是二戰以來的第一次,且未來3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將減少近五分之一。
他認為,隨着勞動力越來越缺乏,工人將要求更高的工資,從而推高價格。與此同時,企業將更多地在本地生產和投資,以抵消勞動力短缺以及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壓力對全球化供應鏈的制約,這將增加生產成本和當地工人的議價能力。
今年歐美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已經推高了工資水平,而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已經上升。投資公司KKR最近的研究顯示,美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目前不到中國的四倍,而中國2001年加入WTO時,美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是中國的26倍以上。
中國央行前經濟學家張化橋稱,中國企業目前正通過降低利潤率來吸收成本和工資上漲的影響,他從這一事實看到了支持古德哈特論點的證據。他表示,他預計中國企業很快就會開始提高出口價格,並將需要進一步提高工資,以吸引工人回到沿海城市的工廠。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Philip Lane在2月中旬表示,即使在疫情結束後,通脹仍可能居高不下,他指出了世界經濟的變化,如中國的作用和人口老齡化。
【廣告】微信掃碼,領體驗賬戶贏真金白銀!
手機用戶請截屏保存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調取圖片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