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俄羅斯軍隊麾下堪稱黑海最強水面艦艇的莫斯科號(Moskva)沉沒海底,掀起西方世界不同說法,使得真相越來越模糊。美國認為,莫斯科號遭到烏軍擊沉,而烏克蘭宣告艦長已經殉職,俄軍則堅持是起火損毀。
英國衛報消息,烏克蘭內政部顧問格拉先科(Anton Gerashchenko)在Telegram發表聲明,稱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艦長庫普林(Anton Kuprin)海軍上校在爆炸中陣亡。報道亦提到,一艘土耳其船只救起54名船員。有美國官員向路透社表示,莫斯科號艦上有船員傷亡,但無法掌握實際數字。
(來源:英國獨立報)
至於莫斯科號的沉沒原因,天空新聞(Sky News)引述一名華府高官稱,經過詳細分析後,判斷該艦是遭兩枚烏克蘭海王星(Neptune)導彈擊中並導致沉沒,並列出多個艦上防空系統沒有正常運作的原因,包括維修、系統沒有啟動、導彈的攻擊角度繞過系統、或無人機分散系統注意力等。
俄羅斯同日在莫斯科號的母港、克里米亞(Crimea)塞瓦斯托波爾港(Sevastopol)海軍基地舉行悼念儀式。當局至今沒提及艦只起火原因,只稱火警導致彈藥庫爆炸,最終在拖曳期間於黑海風浪中葬身大海。
另外俄羅斯15日宣布以“口徑”(Kalibr)長程導彈轟炸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個被指生產海王星導彈軍事工廠,是俄軍在超過兩周以來首次攻擊基輔一帶地區。一名目擊者向法國傳媒表示,俄軍的攻勢五度擊中目標,並認為這是俄羅斯為莫斯科號被擊沈的報複。
俄羅斯國防部聲明指,當局在拖曳莫斯科號返回港口期間,船身因彈藥庫爆炸引起的火警而嚴重受損和失去平衡,加上海面洶湧,在風浪中沉沒。俄方早一天宣布,船上全部船員已安全逃生,當時並稱艦上火勢已經受控。
莫斯科號屬於俄羅斯海軍三艘光榮級(Slava Class Cruisers)導彈巡洋艦之一,排水量達12490噸,全長186.4米,可載乘員510人、最高航程達一萬海里,是該區最強大的水面艦艇。據俄媒報道,莫斯科號配備16枚“火山”(Vulkan)反艦巡航導彈,射程超過700公里,另一方面莫斯科號亦配備64枚S-300F Rif防空導彈。
該艦原名為“光榮號”(Slava),始建於蘇聯時期的1976年,1979年下水,並於1983年開始為蘇聯海軍服役至今43年。它也是現今俄羅斯海軍現役艦隊之中的第三大艦艇。對上一次有如此大型的軍艦被擊沒,要數1982年5月2日,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General Belgrano)巡洋艦遭英軍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排水量與長度跟莫斯科號相若。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此前表示,莫斯科號沉沒對俄軍而言是一大打擊,美方暫未能確認該艦是否被烏克蘭“海王星”導彈擊中,但這說法是絕對“合理”和“有可能”。
在俄軍對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之初,莫斯科號主要在烏克蘭西南部海岸對開的蛇島(Snake Island)附近活動。跟俄軍初期攻擊目標、黑海戰略城巿敖德薩保持一段距離。入侵行動的第二天,莫斯科號迫近蛇島,向島上的烏克蘭士兵勸降,被烏克蘭士兵透過無線電反喊:“俄羅斯軍艦,下地獄吧。”莫斯科號隨之發動攻勢,後來島上13名烏軍被俘,事件成為國際熱話。
西方軍事分析員引述公開來源情報(OSINT)指,3月2日起俄軍軍艦駛近敖德薩進行脅迫任務,但但沒有證據顯示莫斯科號參與其中,相反停留在更離岸較遠的地方。而且莫斯科號沒有配備對地巡航導彈,因此沒有像其他戰艦般對烏克蘭地面發動連串攻勢,有關她的兩次出現記錄,都是被其他軍艦包圍、在較遠的位置提供保護,而且明顯地擔當的指揮作用。而且莫斯科號並沒定期返回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母港,卻以慣常姿態停泊着,並形成可預測的移動模式(a predictable pattern of movements)。
(來源:Naval News)
有軍事分析員指出,莫斯科艦配備三層防空系統,理應能提供絕佳的防禦,除了中短程防衛,還有六個短程近距離武器系統(CIWS)作為“最後防線”,可以一分鍾發射5000發子彈,為莫斯科號形成360度防空。另一方面,盡管烏克蘭聲稱使用的“海王星”導彈彈體較小,但基於莫斯科號搭載大量彈藥,艦身遭擊中亦可能引發彈藥殉爆,不過“海王星”飛行速較慢,屬於一種較易攔截的反艦導彈。
分析認為,如果“海王星”擊中的說法屬實,莫斯科號當時可能處於松懈的狀態、涉及軍員失誤、防禦彈藥不足或是出現技術問題。
作為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是俄羅斯在黑海海軍力量的象征,其遭擊潰沉沒,可謂大快烏軍人心。然而,這艘戰艦實乃產自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巿尼古拉耶夫(Mykolaiv)。
尼古拉耶夫是蘇聯時代的海軍軍工心髒,大名鼎鼎“黑海造船廠”(Black Sea Shipyard)是美國以外全球唯一能建造超級航母的船廠,蘇聯與俄羅斯的所有航母,都是出產自黑海造船廠;原名“光榮號”的莫斯科號則出自尼古拉耶夫船廠(Mykolayiv Shipyard),也是該船廠最後的“登峰造極”之作。
在是次烏克蘭戰爭之初,兩方海軍實力懸殊早已人所共知,烏克蘭海軍幾乎沒一艘“像樣的”軍艦。蘇聯解體後,俄烏兩國雖成了蘇聯軍工遺產的最大繼承者,但技術及供應鏈分散各地。過去30年,一方面烏克蘭海軍工業無以為繼、海軍沒落;至於俄羅斯縱有全套造船技術,但所需的燃氣輪機、艦載雷達等關鍵技術仍需從烏克蘭進口,惟克里米亞事件令俄烏昔日兄弟情不再,沒有烏方技術支持也削弱了俄羅斯的造艦能力。
俄羅斯雖然大力發展核潛艇有效彌補了海軍的實力空缺,但要建立震懾力強的水面艦隊,可謂受到諸多限制,包括技術、資金等,導致如今缺乏大型水面艦艇。痛失一艘強力戰艦、以首都為名的莫斯科號,對於俄羅斯而言固然有如“被剃眼眉”,東斯拉夫兄弟情也隨之沉落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