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份信函砸脸!美国国内要求“保留对华关税政策” 白宫:拜登团队迟迟未决定

文/小萧2022-07-06 08:42:34来源:FX168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美国政府已收到300多项请求,要求保留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白宫表明,美国总统拜登团队迟迟未能决定,最后是否该如何迈向正确的道路,以及是否打翻前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政策。

拜登总统正在考虑如何以及是否取消其前任征收的部分关税,因为他面临着为美国飙升的通胀提供一些缓解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但预计将首先与中国领导人交谈。

特朗普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约35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以报复北京窃取美国知识产权和强制转让技术,但除非华盛顿延长关税,否则部分关税将从周三开始到期。

作为预定的四年审查的一部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的办公室已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一个请求将引发对关税的审查和继续。

截至周二晚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收到300多份定于周三结束的100亿美元关税,还有近80份将于8月23日到期的下一轮关税。

该机构的网站没有指明该公司发表评论,但一位消息人士证实,有超过300人呼吁继续征收关税。拜登可以随时终止关税,但他的政府存在分歧。

(来源:Business Times)

戴琪表示,她不愿意放弃他们提供的杠杆作用,而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则辩称,一些职责“没有战略目的”,重新配置这些职责可以缓解通胀,通胀已经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并且正在挤压美国家庭。

据财政部称,耶伦周一与中国副总理刘鹤进行讨论,并提出北京“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问题。

白宫新闻秘书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周二表示,尚未就关税做出决定。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的团队正在继续研究我们如何向前迈进的选择,我们要确保我们有正确的方法。”

周二期待已久的中美高级经济官员会晤,似乎是朝着人们普遍预期的在实施4年后,取消对某些中国产品惩罚性关税迈出的一步。然而一些分析人士推测,华盛顿的任何此类举措都将直接旨在应对美国数十年来的高通胀,而特朗普时代关税的变化不会改变双方双边技术战和竞争的进程。

据称,在去年10月以来的首次通话中,中国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经济和关税问题,以及稳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性进行“务实而坦诚”的交流,据新华社报道。

新华社报道,中方就美方可能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以及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双方同意保持对话和沟通,”该媒体补充说。

道琼斯周初报道称,拜登最早可能在本周宣布,取消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部分关税的最终决定。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于12月到期,特朗普政府仍对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5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告诉美国企业,它已经展开一项法定程序,最终可能最终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然而戴琪在6月表示,关税是向中国施压的“重要筹码”。该通知是在关税首次实施数年后审查关税的法律要求的一部分,它使受益于这些关税的美国企业有责任大声说出他们是否希望该政策继续下去。

根据该政策,企业必须在周三,即第一次关税实施四周年之前,通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他们希望这些关税得以保留。然后,这将引发贸易办公室的审查,其中将包括一段让公众提供评论的时间。

“这种杠杆理论实际上正在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专家卢翔说。“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取消中国关税将表明拜登政府有意解决其生计、通胀和衰退问题。”

近几个月来,耶伦一直呼吁取消部分中国关税,因为美国通胀率在5月份升至8.6%的四年高位。在周二会谈后的一份声明中,美国财政部称这是一次“坦诚而实质性的对话”。

“他们讨论了美国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全球经济前景,以及粮食安全挑战,”它说,同时将会谈称为“政府为保持开放路线所做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的沟通”。

声明补充说,耶伦在会谈中提出各种令人担忧的问题,“包括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不公平的、非市场的中国经济做法”。据说她还期待与刘副总理未来的谈话,尽管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谈话何时会发生。

在中方方面,外交部响应呼吁,重申其长期以来的言论,即华盛顿应取消对中国产品的所有关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驳斥美国对非市场行为的指责,并表示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成功是市场开放和改革的结果,也是市场力量与政府作用有效结合的结果。

掌握最新全球资讯,下载FX168财经APP

相关推荐

关闭

300多份信函砸脸!美国国内要求“保留对华关税政策” 白宫:拜登团队迟迟未决定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美国政府已收到300多项请求,要求保留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白宫表明,美国总统拜登团队迟迟未能决定,最后是否该如何迈向正确的道路,以及是否打翻前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政策。
  拜登总统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