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據英國《金融時報》周二(8月1日)最新報道,新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在海外的金屬和礦業投資有望達到創紀錄水平。中國正競相獲取資源,以捍衛其作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生產國的地位。
複旦大學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Green Finance & Development Center)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在采礦和金屬行業的投資和新合同超過10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2022年全年的投資總額,並使今年的投資有望超過2018年170億美元的紀錄。
中國在該行業的投資包括鎳、鋰和銅項目,以及鈾、鋼鐵和鐵。這突顯出,隨着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預計長期需求將蓬勃發展,中國企業在整個清潔技術供應鏈上加大努力,以鎖定對資源的獲取。
《金融時報》稱,這些投資橫跨非洲、亞洲和南美國家,也反映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經濟上自力更生的雄心。習近平正尋求加強中國抵禦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的影響。
複旦大學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表示:“總體而言,中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似乎在經濟和工業方面都變得更具戰略性:與中國和東道國的工業發展相關的更具可融資性的項目。”
2013年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曾被中國政府稱為“世紀項目”,為各國提供了一個替代西方主導的道路、鐵路、橋梁、港口和機場等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選擇。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標誌性的跨國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最終吸引了148個國家,累計項目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同時賦予北京方面一個強大的外交影響力來源。
近年來,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擔憂促使包括意大利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審查了他們對“一帶一路”的參與,而在一系列債務勾銷、醜聞纏身的項目以及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腐敗指控之後,中國的救助貸款激增。
雖然“一帶一路”的全球足跡近年來有所縮小,但資源領域卻成為難得的亮點。隨着龐大的國內加工行業的發展,中國政府獲取原材料的戰略努力也在加快,進一步降低中國在銅、鋁、鋰和鈷等金屬方面對海外煉廠的依賴。
複旦大學周二發布的數據還顯示,2023年上半年,投資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所占比例達到創紀錄的61%。
盡管“一帶一路”項目的規模已按比例收縮,但中國民營企業增加了投資,從國有企業那里彌補了部分缺口。
Nedopil補充稱,中國投資者和銀行不斷變化的風險評估意味着,新的“一帶一路”融資將重點放在創收和資源支持的交易上,而不是建築合同和基礎設施。這些交易也有利於金屬和采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