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20多年來最嚴峻挑戰!美國從中國進口暴跌24% 中企正“曲線救國”?

文 / 夏洛特 來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華盛頓郵報周一(8月7日)刊文稱,在中美官員都在努力為兩國惡化的關系提供一個底線之際,美國企業正在加快努力減少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惠普(HP)、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和樂高(Lego)等公司一直在重新定位面向美國消費者的供應線,要麼是為了避免被超級大國競爭對手擠壓的風險,要麼是為了實現更貼近消費者生產商品的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不管怎樣,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可能正面臨着自20多年前加入全球貿易體系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墨西哥、越南和泰國正在蠶食中國的主導地位,盡管它們缺乏中國的規模和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

政治和經濟力量的結合正在推動供應鏈的轉型。

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對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商品征收關稅,削減了新訂單。中國工廠工人的工資上漲,削弱了中國的一項競爭優勢。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Adam Slater表示:“政府之間的行為——更加敵對、對抗的姿態——正開始影響私營部門的決策,因為它改變了風險狀況。”

牛津大學的數據顯示,中國產品約占美國進口支出的六分之一,低於疫情前的近四分之一。日本也在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但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基本上是原地踏步。

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新建工廠的數量正在減少,這表明其他亞洲國家將以犧牲中國為代價,繼續增加其在美國進口產品中的份額。牛津大學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新建或“綠地”上的年度支出從2010年的約1000億美元降至2019年的500億美元,去年僅為180億美元。

“我們從美國看到的脫鉤似乎將繼續下去,”Slater說。“唯一真正的問題是它能擴大至多大程度。”

中國制造商的行為也引發了關注。一些中國公司也已經離開中國,以逃避美國的關稅,而另一些公司則將產品送到第三國進行少量的最終加工,以掩蓋其中國來源。

因此,一些曾經由中國公司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現在從中國在墨西哥或越南的工廠運到美國。

很難知道今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540億美元中,有多少會被這種做法抵消。但就目前而言,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大舉退出。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增加了約100億美元;來自越南的投資減少了約90億美元。美國也在減少從台灣、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的進口。

(圖源:Oxford Economics)

拜登政府一直對美中貿易持積極態度,試圖讓中國政府放心,美國只是希望通過將關鍵的供應線轉移到美國或盟國來“降低”商業關系的風險,而不是尋求經濟上的“離婚”。

由於對國家安全的擔憂日益加劇,特朗普政府限制了最先進的半導體對華出口,並計劃很快宣布對美國在中國科技領域投資的新限制。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7月份訪問北京期間表示,去年美中貿易“創紀錄”的高水平表明,“我們的公司有足夠的空間從事貿易和投資”。

但即使在今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購買量下降之前,兩國之間的實際貿易(或經通脹調整後的貿易)就在萎縮。根據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研究員Alfredo Carrillo Obregon的計算,考慮到價格上漲,去年69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比2018年貿易戰前的峰值低7%。

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價值比五年前下降了12%。

(圖源:Alfredo Carrillo Obregon、Cato Institute)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財政部高級官員表示,經通脹調整後的總額仍然“非常可觀,接近曆史最高水平”。

今年早些時候,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因為制造商越來越青睞區域供應網絡,而不是全球供應網絡。自2018年貿易戰開始以來,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輪流占據了第一名。

越南和泰國已成為尋求在中國以外實現多元化、同時留在鄰國的企業的主要選擇。印度也吸引了蘋果(Apple)等制造商的注意,蘋果計劃在印度增加iPhone的生產。

電子工業正在引領向新制造地點的推動。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在美國個人電腦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從2016年的61%降至45%。同期,中國供應商在美國打印機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從48%降至23%。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無數董事會(而非白宮)做出的決定。

“政府不做回流。企業在進行回流,”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供應鏈研究主管Chris Rogers表示。

惠普公司計劃在墨西哥生產更多面向商務的筆記本電腦,同時在泰國增加消費機型的生產。惠普上個月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將在墨西哥增加“增量筆記本電腦生產,以服務整個地區的客戶”,並希望擴大其在俄勒岡州科瓦利斯的現有打印機制造工廠。

該公司在中國擁有12000家供應商,並在上海設有一個頂級研發中心,始終致力於中國市場。

惠普的一位發言人在回應問題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一直在尋找提高全球供應鏈彈性的方法。過去三年的一個關鍵教訓是,需要增加靈活性,越來越多的客戶要求多源生產。”

斯坦利百得公司正在重新設計其供應鏈,到2025年每年削減15億美元的成本。這家工具制造商正在整合工廠;三年前,該公司關閉了在中國深圳的一家電動工具廠,現在在墨西哥的一家工廠服務於北美市場。一位發言人表示:“隨着我們的供應鏈轉型,我們已采取措施改善對客戶的響應和交付,加快創新和上市時間。”

玩具制造商樂高也一直在減少從中國到美國的出貨量。根據標準普爾全球的數據,2015年至2017年,該公司每年平均近18%的美國產品來自中國。去年,這一比例降至3%。

墨西哥長期以來提供了該公司運往美國的一半以上的貨物,包括其最受歡迎的產品,現在占70%。

樂高的高級公關經理Oliver Leach說,該公司實施區域采購戰略已有大約15年的曆史。樂高在嘉興的一家工廠為中國市場服務,並計劃明年在越南開設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工廠,以應對亞洲市場的增長。2025年,該公司計劃在里士滿開設一家新工廠,為美洲地區供貨。

Leach說:“通過將生產和優先考慮靠近我們主要市場的供應商,這使我們能夠快速滿足當地需求,縮短供應鏈,減少長距離運輸產品的中斷和對環境的影響。”

盡管如此,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31%,而排名第二的美國只占17%。

憑借現代化的港口、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以及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工廠集群,中國保持着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標普全球表示,中國供應商仍然主導着電動汽車電池、廚具和鋁制門窗框架等商品的市場。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國際貿易政策資深教授、經濟學家Eswar Prasad表示:“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國正在利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機會,蠶食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份額,但短期內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主導地位。”“現實情況是,沒有其他經濟體能夠與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和範圍相提並論,盡管國內外因素的演變表明,我們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中國在世界制造業中所占份額的峰值。”

一些經濟學家說,中國對美出口的下降可能不像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的那麼嚴重。中國政府報告顯示下降幅度較小。

長期以來,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數據一直存在分歧,部分原因是兩國對經香港出口的計算方法不同。但在貿易戰期間,兩套賬簿之間出現了更大的差距。根據美聯儲202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公司似乎少報了從中國的進口,以逃避特朗普政府征收的關稅。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也反映了特定行業的狀況。塔吉特(Target)和沃爾瑪(Walmart)等零售商正在減少訂購中國商品,同時專注於減少異常高的庫存。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經濟學家Brad Setser表示,泛亞電子產品貿易的變化也可能給這一前景蒙上陰影,因為一些產自中國的產品在運往美國之前,會被送往越南進行一些細微的潤色。

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如果使用美國的數據,中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下降的幅度要遠遠大於使用中國的出口數據。”“順便說一下,最近的疲軟是毫無疑問的,但對美國與中國脫鉤的程度確實存在一些疑問。”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