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隨着亞洲工廠越來越難找到工人,美國人習慣的廉價商品時代正在消亡

文 / 夏洛特 來源:第三方供稿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亞洲的年輕人,擁有更高的教育和對社交媒體的熱愛,不再滿足於在工廠里度過一生。這種趨勢對於那些依賴廉價勞動力的全球制造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價格正在上漲,全球供應鏈正在調整,而亞洲工廠也在尋找新方法來吸引和保留工人。

Photo byPhong PhạmonUnsplash

工作場所有落地窗、供應抹茶的咖啡廳以及免費的瑜伽和舞蹈課程。每個月,員工們都會參加團隊建設活動,喝啤酒、開卡丁車、打保齡球。

這不是谷歌,這是越南的一家制衣廠。

亞洲是世界工廠的所在地,也是美國許多商品的來源地,但亞洲卻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年輕人基本上都不願意在工廠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制衣廠正努力使生產車間更具吸引力,也是為什麼依賴這個地區廉價勞動力生產低價消費品的西方公司可能遇到麻煩。

過去三十年,全球化制造模式為世界各地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現在,習慣了廉價時裝和平板電視的美國人可能很快就要面對更高的價格。

位於胡誌明市的越南服裝廠UnAvailable 的聯合創始人、英國人保羅·諾里斯說:"這個星球上已經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提供你想要的東西了。人們必須改變消費習慣,品牌也是如此。"

諾里斯說,20 多歲的工人是服裝業的傳統勞動力,經常從公司的培訓項目中退出。留下來的人往往只工作幾年。

諾里斯希望,讓工作場所酷一點可能會有幫助。

"每個人都想成為 Instagram 達人、攝影師、造型師,或在咖啡店工作,"他說。

為應對危機,亞洲工廠不得不提高工資,並采取有時代價高昂的策略來留住工人,從改善食堂夥食到為工人子女建立幼兒園。

玩具和遊戲制造商孩之寶(Hasbro)今年表示,越南和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推高了成本。在亞洲擁有大型生產基地的芭比娃娃制造商美泰(Mattel),也在努力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兩家公司都提高了產品價格。

耐克公司的大部分鞋類產品在亞洲生產,公司在6月份表示,由於勞動力成本增加,產品成本上升。

總部設在倫敦的經濟學家、《人口大反轉》一書的合著者馬諾吉·普拉丹說:"對美國消費者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商品價格穩定在他們可支配收入的一小部分,我認為這事不太可能持續。"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中國和亞洲其他制造業中心融入全球經濟,把貧窮的農民國家變成了制造業強國。冰箱和沙發等耐用品變得越來越便宜。

現在,這些制造業國家正面臨一個代際問題。年輕的工人比他們的父輩受過更好的教育,是Instagram、TikTok和其他社交媒體的老手,他們決定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應該圈在工廠的圍牆里。

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亞洲年輕人的生育率低於父輩,而且生育年齡較晚,這意味着他們在 20 多歲時獲得穩定收入的壓力較小。服務業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更輕松的工作選擇,如商場店員和酒店接待員。

這個問題在中國非常嚴重,6 月份中國城市青年失業率達到 21%,盡管工廠出現了勞動力短缺。跨國公司紛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印度等國。

這些國家的工廠主表示,他們也在努力爭取年輕人加入。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自2011年以來,越南工廠的工資增長了一倍多,達到每月320美元,是美國增長速度的三倍。在中國,從2012年到2021年,工廠工資上漲了122%,這是聯合國提供的最新數據。

今年早些時候,25 歲的越南高中畢業生阮英俊(音)辭去了河內郊區一家汽車零部件工廠的技工工作,轉而在當地類似Uber的公司Grab做摩托車司機。他為乘客提供擺渡服務,時薪比在工廠掙得還低,但他說這樣的改變是值得的,因為他現在是自己的老板了。

"我的上司經常說一些很不中聽的話,這讓我很有壓力,"阮在談到他在工廠的三年時說。

他說,只有以前每月 400 美元的工資翻一番,工廠的工作才會再次吸引他。

過去,制造商可能只是搬到價格較低的地方。但如今這並不容易。非洲和南亞一些國家擁有大量勞動力,但許多國家政局不穩,或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

當服裝品牌向緬甸和埃塞俄比亞擴張時,卻發現因動亂和內戰而中斷了業務。孟加拉國一直是生產服裝的可靠基地,但限制性貿易政策和港口堵塞使其無法生產更多的服裝。

印度人口眾多,尋求替代中國的企業正在那里擴張。但即使在印度,工廠經理們也開始抱怨難以留住年輕工人。許多年輕人更喜歡由國家福利計劃支持的農場生活,或者選擇在城市打工,而不是住在工業中心的工廠宿舍里。

受過培訓的工程師離開工廠,轉而從事 IT 工作。

亞洲的工廠主們正在努力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包括補貼幼兒園和資助技術培訓項目。一些人正在將工廠遷往農村地區,那里的人們更願意從事體力勞動,但這使他們遠離港口和供應商,不得不適應農村生活,包括工人在收獲季節缺勤。

陳湘是一家家具制造商的台灣老板,產品主要銷往勞氏等美國零售商。四年前,她決定將工廠遷出中國南部,希望在越南更容易招到工人。她最初考慮過胡誌明市附近的工業區,但她聽到了關於工人流失率高和工資飆升的噩夢般的故事。

於是,她把工廠設在了越南北部的農村地區。她說車間工人一般都在四五十歲,有些人還不太識字,這就需要用口頭和視覺演示來解釋工作任務,但員工隊伍更加穩定。

她非常珍惜那些識字的年輕員工,讓他們參與決策,在美國買家來訪時邀請他們見面,並與他們分享公司桌椅在美國商店的照片。

她說,她的公司 Acacia Woodcraft Vietnam 已經實現了部分自動化,但許多工作仍然需要手工制作。

二十年前的勞工狀況與現在大不相同,那時找工人就像打開工廠大門,看着自行車川流不息一樣簡單。

2001 年,耐克公司報告稱工廠 80% 以上的工人在亞洲,典型的工人年齡為 22 歲,單身,在農場長大。如今,耐克在中國的工人平均年齡為 40 歲,在越南為 31 歲,部分原因是亞洲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

越南 Maxport 有限公司成立於 1995 年,是耐克的一家供應商,正在費老勁的爭奪工人。現在,陽光可以透過窗戶照射到車間,廠區還種植了成千上萬棵花草樹木。公司加強了對年輕工人的培訓,使他們能夠晉升為主管。

盡管如此,公司吸引年輕人還是很難。高級經理人Do Thi Thuy Huong 說,公司終止了一項針對高中畢業生的培訓計劃,部分原因是他們畢業後接受工作的人數太少。大約 90% 的 Maxport 員工年齡在 30 歲或以上。

總部位於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的家具制造商 Lovesac 表示,在中國的員工隊伍正在老化,越來越難找到年輕員工來填補空缺。

公司首席執行官肖恩·尼爾森說,在中國和越南等地,擁有智能手機並融入全球文化的年輕人,對工廠工作不太感興趣。他說:"一旦他們能看到卡戴珊,他們就不想再做這樣的工作了。他們更願意在商店里工作。"

今年晚些時候,公司打算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自動化工廠開始生產座椅。

當亞洲工廠實現自動化後,許多工廠很難找到能夠操作先進機器的工人。經理們說,沒有足夠的年輕人有興趣學習機械工程,即使有,也會跳槽到其他行業。

印度不鏽鋼制造商,金達爾不鏽鋼公司(Jindal Stainless)總經理阿比烏代·金達爾說,"Z一代 "工人被IT行業所吸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 "即使被招聘從事技術工作,也會想去辦公室工作"。

泰國一家招聘公司JacksonGrant的總經理理查德·傑克遜說,工廠 "要麼為他們想要的技能多付一點錢,要麼在他們需要的能力上妥協"。

在半導體和電子產品中心馬來西亞,工廠正在取消年輕工人討厭的制服要求,並重新設計工廠設施。

代表生產商的馬來西亞雇主聯合會主席侯斯曼說:"我們正試圖讓我們的工廠變得更性感一些,打開隔板,采用更多的玻璃結構,增加光線,播放一些動聽的音樂,營造一種蘋果公司的環境。"

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年輕人本來可以在工廠工作,但他們在發達地區找到了照顧老年人的工作,並填補了這些國家老齡化勞動力的缺口。

印度尼西亞 29 歲的蘇西·蘇桑蒂說,她高中畢業後曾在一家電子廠工作,她討厭經理給她施加壓力,要求她加快工作速度。她的第二份工作是制鞋,於是她告訴母親,她必須做點別的事情。

為期 6 個月的培訓課程讓她學會了基本的普通話,她開始在台灣照顧一對老年夫婦。她說工資是在家鄉工廠的三倍,而且也不那麼累。她說:"當我照顧的人過得很好時,我就能放松下來。"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