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通缩猛兽!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麻烦”之中 英媒:中国亟需解决两大障碍

2023/08/11 06:32来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美国仍在努力应对物价上涨,而中国正面临相反的问题。今年7月,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陷入通货紧缩,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0.3%。

消费价格的下降在很多方面都使中国与众不同。在后新冠时代,从英国到美国,许多国家都在与政府支出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共同引发的高通胀作斗争,这使他们的经济陷入超速发展。

在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之际,年轻工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6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超过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在解除防疫措施后,中国的经济活动放缓的比预期的要早,这促使中国领导人试图提振商业和消费者活动。

财富管理公司deVere Group的Nigel Green在周三(8月9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轨迹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惊人的增长和转型吸引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出现的严重通缩压力,正引发远远超出其国界的担忧。”

以下是关于通货紧缩需要知道的事情。

什么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与物价在一段时间内上涨的通货膨胀相反。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说,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衰退有关,比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

通货紧缩是坏事吗?

通货紧缩似乎是一个好的趋势,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毕竟,如果价格下降,这意味着你的薪水的支付能力会更强,因为至少在理论上,你会有更多的购买力。

但通货紧缩会以多种负面方式冲击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首先,如果人们认为下周或下个月的商品价格会下降,他们可能会推迟购买产品或服务,从而扼杀经济的命脉:消费者支出。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会通过裁员、减薪或做出其他调整来应对。

其次,通货紧缩对有债务的个人或企业是不利的,比如抵押贷款或其他贷款。这是因为尽管价格在下跌,但债务的价值并没有改变,这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削减支出以偿还债务的压力。

为什么中国正在经历通货紧缩?

NewEdge Wealth高级投资组合经理兼固定收益主管Ben Emons周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中国的通缩似乎来自交通和食品两个领域,猪肉价格同比下跌了26%。

他指出,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中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8%。他补充说,总体而言,中国上个月经历的通缩是“温和的”,可能很快就会逆转。

他写道:“中国可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持续下去,因为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实现5.5%的GDP目标。”“此外,猪肉驱动的反通胀是可以操纵的,这意味着中国CPI通缩可能会迅速逆转。”

中国的通货紧缩会影响美国吗?

经济学家和市场专家认为,这具有可能性,部分原因是美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商品。

deVere Group的Green指出:“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因通货紧缩而变得更便宜,其他经济体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迫使它们降低自己的价格,否则就有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

他还补充说:“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有可能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是时候推出大胆刺激方案了?

《金融时报》称,在如此多的经济指标亮起红灯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停止修修补补,采取更大胆的改革和刺激方案。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呼吁“加大反周期措施力度”,而此次会议的后续行动更多的是言辞而非实际。北京方面应该关注中国面临的两大障碍。一个是对地方政府即将违约的担忧,这些地方政府通过数千个有时是影子融资平台累积了9.3万亿美元的债务。其次是抑制家庭消费的普遍心理恐惧。

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表示,为了恢复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从而提振地方一级的投资,中国政府有充分理由支持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已在中国一些地区悄然开始。它应该呼吁国有金融机构通过延长到期日和降低利率来重组大量地方政府债务。中国的通缩压力应该有助于降低利率。

这种援助不应该没有代价。应该强制地方政府公布准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组合的资产负债表,包括已经变成坏账的项目。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地方政府的金融复苏将很难进入下一阶段:大举出售不良资产,并适当折价,出售给国有和私营企业。

然而,如果这些反对意见不能得到缓和,中国将难以解决其最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

另一个重点必须是缓解困扰许多中国家庭的心理问题。大城市应该能够找到至少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方法;北京、深圳和广州已经表示,它们计划采取尚未指明的措施。降低抵押贷款利率、首付款比例和其他各种限制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房价下跌可以被遏制,家庭就会觉得他们的主要财富储备不再减少。

信心的恢复可能有助于引发一场更有说服力的消费反弹,从而形成一个潜在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如果现在不采取实质性措施提振经济,可能会破坏本已脆弱的信心,并有加速通缩冲击的风险。

编辑:夏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