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國官方媒體《經濟日報》在周三(8月23日)的一篇社論中表示,中國目前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原則。目前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已經對經濟造成損害。
中國高層領導人在2016年底開始使用“房住不炒”這個詞,當時他們開始對房地產市場出台更嚴格的規定。7月從中央政治局聲明中刪除這個詞被視為一個信號,表明其中一些限制措施可能會放松。
《經濟日報》在這篇社論中指出,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70個大中城市房價等數據來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深度調整中,一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存下行壓力。
不過,這篇社論稱:“‘房住不炒’定位仍然要堅持,沒有過時。這是因為我國房地產市場分化明顯,在一些熱點城市,供不應求的情況依然存在,一旦炒作房價重來,又可能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老路,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在7月份的重要政策會議上,中國高層領導人表示,中國將及時調整和優化房地產政策,以應對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刻變化。
一些開發商違約風險上升,經濟複蘇步履蹣跚,這使得投資者期望出台更多、更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來重振房地產市場。
但當中國人民銀行(PBOC)周一維持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不變時,他們感到失望。五年期利率影響抵押貸款的定價,一些分析師表示,央行可能試圖保護貸款機構的利潤率。
中國央行表示,8月份五年期LPR——抵押貸款的參考利率——維持在4.2%不變;此前市場普遍預期五年期LPR將降至4.05%。中國央行周一將一年期LPR(企業貸款的中期貸款基準)從3.55%下調至3.45%,降息幅度小於預期;此前市場預期一年期LPR將下調至更低的3.40%。
對於本次LPR非對稱下降,天風證券研究所宏觀首席分析師宋雪濤指出,這反映出在支持居民中長期信貸的同時,穩定銀行息差水平的政策取向。
《經濟日報》稱,強調房地產市場支柱地位和對宏觀經濟的作用,不是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市場、房價過快上漲的老路,不代表房價又要過快上漲。當前出台的一系列助力市場企穩回升的政策,是為了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文章指出,房地產的相關貸款占銀行信貸的40%,房地產的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居民財富60%在住房上,可謂牽一發動全身。房地產業對原材料供應、家具家裝等上下遊產業以及就業的帶動作用也都非常突出。因此,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經濟日報》還指出,曆經多年的累積,房地產行業在逐步進入新階段時,問題越發顯露。個別房地產企業目前經營遇到一定困難,特別是一些龍頭房企債務風險暴露。處於調整階段的房地產行業正在修正過去存在的問題,探索房地產健康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