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报道说,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似乎已经开始改变,认为中国走向主导地位的步伐似乎正与其经济一起陷入停滞。加美财经编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者确认其中事实。
Office of U.S. Commerce Secretary,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中,美国和其他七国集团国家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将加强西方的力量,对抗一个日益衰弱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
最近几天,华盛顿、罗马、东京和其他国家首都的官员,在接受彭博采访时多数认为,数十年来引导全球资本流动的主流经济论调,正在迅速转变。
如果说中国曾经似乎不可避免地要超越日渐衰落的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那么现在情况已经变了。即使中国尚未绝对衰落,但很可能已接近其实力的顶峰。
拜登在今年夏天早些时候的一次竞选活动中,挑明了这种情绪,他称中国经济是一颗 "定时炸弹",因为它面临着从债务到人口结构的长期挑战。
周二,在从北京开往上海的高速列车上,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说,美国公司告诉她,中国变得越来越 "不可投资"。
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方丹说:"传统观点似乎正在担忧从中国力量不可阻挡的崛起,转向担忧中国经济和人口不可逆转的衰落。"
这种观点在拜登政府内部悄然兴起。
今年 6 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北京之行前夕接受彭博采访时称,中国目前不断减少的人口 "对经济增长和投资构成了挑战",她还指出了其他一些问题,如青年失业率飙升以及曾经占总需求约四分之一的房地产行业正在崩溃。
美国官员认为,中国忽视了数十年来关于进一步开放经济的建议,这是一个错误。虽然他们认为现在说中国经济达到顶峰或已经达到顶峰还为时过早,但他们认为长期问题会掣肘经济增长。
与雷蒙多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阿德耶莫本周说:"中国正在为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公司创造一个不太有利的环境。"
七国集团(G7)的官员们也在思考,中国这个价值 18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的困境,将如何冲击他们自己的市场。一些人担心,如果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增长动力进一步衰退,会对本已不稳固的前景造成冲击。
而在伦敦,一些人则看到了通货紧缩带来的一线希望,这将有助于他们控制物价。
这种情绪的转变并不局限于官方。
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务》杂志,像是为崛起中的中国写了一曲安魂曲,刊文宣称中国的增长奇迹已经结束,停滞不前的时代即将开始。
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8月21日举行的听证会上——两党小组长期以来一直在这里就中国崛起的后果发出警告,私营部门分析师们转述的主要议题是经济脆弱性。荣鼎咨询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洛根·赖特作证说:"中国政府将永远无法对自己占据全球经济霸主地位,提出可信的理论。"
中国经济放缓的持久性尚不明确。
七国集团官员指出,中国有财力刺激经济,避免经济崩溃。尽管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在出台措施支持陷入困境的房地产业,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全面的刺激措施,因为习近平主席及经济官员正努力打破中国对不可持续债务的依赖。
任何促进房地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努力所涉及的财政压力,都将使中国更难平衡其他优先事项。彭博高级地缘经济分析师杰拉德·迪皮波说,这些问题不会妨碍中国为其产业政策买单,"但很可能会降低这些政策的效果"。
人们也越来越怀疑曾经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中国经济有朝一日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彭博经济公司的分析显示,在美元走强的助推下,美国经济最近成功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而且这一趋势似乎有可能继续下去。迪皮波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成功可以自我强化。"
尽管如此,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官员们仍坚持认为,在他们面临自身挑战并担心中国需求疲软对全球经济和本国企业造成影响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
有迹象表明,这种情绪转变也开始影响西方国家的政策,尽管官员们坚称他们还不认为有必要改变路线。
拜登政府在 8 月份公布了对外投资限制措施,但这些措施相对薄弱,而且范围狭窄。这部分是美国投资者游说的结果。一位政府官员私下表示,白宫刻意压低了限制措施的力度,部分原因是白宫认为中国自身日益严重的敌视政策和经济紧张局势,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比美国的任何限制措施都要好。
华盛顿和欧洲各国首都的官员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放缓,证明了西方在疫情过后为减少对这个出口大国的依赖,以及重新审视本国贸易、投资和产业政策所做努力的效果。
虽然 "去风险 "运动由美国主导,但七国集团对此基本上是持一致意见的。
官员们还表示,在许多战略领域,中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在未来许多年都可能如此。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加大力度,用自己强化的产业政策来支持替代供应链。
珍妮弗·哈里斯在今年年初之前一直在拜登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多年来一直倡导美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和工业政策。她说:"有两件事是真实的,首先,中国会未富先老。但这并不能抹杀同样重要的第二个因素,中国政府针对某些战略产业制定的产业政策,如电动汽车。"
华盛顿政府内外的其他思想家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中国政府不愿进行重大改革和降低国有部门重要性的结果。
曾长期担任美国高级贸易谈判代表、现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的温迪·卡特勒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美国,坦率地说,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冲击。尽管如此,美国不应该在这里得意忘形。这可能会削弱竞争,但中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对手。"
事实上,中国继续深化与全球南部经济体的联系,有意加入金砖国家集团的国家名单,就是中国在新兴市场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最新例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自己独裁模式的宣传,一直建立在经济崛起和增长的基础上。现在看来,这种模式至少已经伤痕累累,吸引力正在减弱。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对大宗商品和其他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可能导致中国在非洲等地的地缘政治投资和影响力下降。
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富裕世界经济伙伴的影响力减弱。一些美国官员认为,经济放缓有助于他们说服有时持怀疑态度的欧洲和其他盟国远离中国。
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不缺乏。
法国知名智库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安托万·邦达兹说,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的后果是,欧洲企业正选择撤出,或将新的赌注押在印度或东南亚。邦达兹说:"欧洲正在远离中国。"
作为新战略的一部分,德国努力使其经济关系多样化,远离中国,这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放缓。
8月28日,德国新任驻华盛顿大使安德烈亚斯·米凯利斯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智囊团的一次活动上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不如从前,中国市场 "不像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了"。
与此同时,意大利也看到了机会。
一项将于10月公布的新外交政策,倡议旨在扩大意大利在非洲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非洲大陆向欧洲的能源流动中发挥更大作用。熟悉罗马想法的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上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而分心,这只会让意大利受益。
这个计划以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集团(ENI)创始人恩里科·马泰的名字命名,被称为“马泰计划”(Mattei Plan)。
意大利最近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政府行使特殊的 "黄金份额 "权力,阻止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和能源在内的战略领域的技术转让,所有这些都被视为限制向中国转让技术的一种方式。
意大利政府还必须在年底前决定是否继续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中国经济放缓削弱了罗马这样做的理由。
欧洲有些人警告说,如果中国比目前设想的更快地恢复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可能会迅速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一张 "意外牌": 如果特朗普赢得明年的大选,他有可能重返美国总统宝座。
与美国相比,欧洲仍以重商主义的方式看待中国,这意味着双方的政策取向始终存在差距。创造金砖四国这个说法的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在欧洲,德国永远不会同意美国想要的规模。如果德国要继续保持出口大国的地位,就无法真正改变与中国的关系。"
在英国,官员们一直在将中国政府视为经济伙伴和国家安全风险之间徘徊。据一位熟悉政府想法的人士称,中国经济放缓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值得欢迎的消息,有助于应对七国集团中最高和最顽固的通货膨胀。
今年 7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通胀预期下调了 0.2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中国通胀低迷"。
在东京,官员们关注日本可能受到的影响,并密切关注中国领导层如何处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与这些问题作斗争。
对于华盛顿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及其顾问来说,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大问题,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中国的经济动荡会导致一个更加好战的中国,还是一个更加包容的中国?
一些人担心,一个受伤的中国,会促使共产党领导层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外部势力和美国等竞争对手,从而更有可能加剧紧张局势。
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上个月试图阻止中国将经济放缓归咎于美国政策的任何努力,辩称美国并没有 "试图放缓中国经济或削弱中国的经济增长"。
他和拜登派去访华的官员都强调,这两个经济重镇之间需要持续对话,他们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
哈里斯曾在白宫与沙利文共事,并帮助起草了他在今年4月发表的阐述美国经济政策新愿景的演讲稿,也担心中国经济步履蹒跚,会导致北京领导人更加轻率行事。她说:"停滞不前的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把中国政府推向更多的地缘政治动荡。"
更温和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将打击中国将经济模式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经济模式替代品的努力。或者说,这将导致中国领导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在全球舞台上变得不那么自信。
亚洲协会的卡特勒说:"你可能会看到,这将导致中美之间的竞争降级,尤其是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方面。"
在这场争论的任何一方,那些身处权力殿堂的人都认为,即使中国增长放缓会暂时缓解竞争,但在未来许多年里,中国政府仍将是全球经济中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方丹说:"在关键领域,北京仍然强大而雄心勃勃,国防开支和军事实力持续增长,外交活动是全球性的,加入了美国没有加入的经济安排。有关中国在地缘政治的角色消亡的报道,完全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