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國有望在今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而這一曆史性時刻標誌着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等汽車制造集團幾十年的統治地位即將結束。不過中國國車產業深層次的結構問題也開始顯現,且威脅着全球汽車市場的穩定。
根據穆迪的數據,中國年度汽車出口已經在 2021 年超過韓國, 2022 年超過德國,今年則有望在超越日本。
多年來,得益於支持性的工業政策和私營部門的投資,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得到了提升。包括電動汽車冠軍比亞迪(BYD)在內的國內制造商如今銷量已超過了外國汽車制造商,並且正在瞄準海外市場以實現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中國全球崛起的背後,是其國內汽車產業深層次的結構問題,而這些問題正威脅着全球汽車市場的穩定。
中國工廠的生產與本地需求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匹配,部分原因是行業高管錯誤預測了三個關鍵趨勢:內燃機汽車銷售迅速下滑、電動汽車風靡一時、且隨着中國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私人車輛需求下降,共享出行服務不斷蓬勃發展。
結果導致中國工廠生產的汽車數量出現了“巨大的產能過剩”,前克萊斯勒(Chrysler)中國區總裁、咨詢公司 Automobility 創始人比爾·盧索(Bill Russo)表示:“我們有 2500 萬輛汽車積壓沒有被使用。”
據 Automobility 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銷售量在 2017 年達到峰值,與國內中產階級增長放緩和更廣泛的經濟疲軟相一致。
(來源:中國海關總署、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彭博社、英國《金融時報》計算)
關鍵是,產能過剩問題不僅影響了國內企業,如奇瑞(Chery)、上汽(SAIC)、比亞迪(BYD)、吉利(Geely)和長安(Changan),還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
分析師表示,包括特斯拉(Tesla)、福特(Ford)、日產(Nissan)和現代(Hyundai)在內的公司都在重新調整其中國工廠,以應對出口市場。
截至 7 月底,今年已經從中國出口了280萬輛汽車,其中包括 180 萬輛汽油車,較去年增長 74%,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選擇購買電動汽車和二手車。
盡管產能過剩和銷售增速放緩,但一位西方汽車行業高管表示,中國汽車行業預期的整合浪潮尚未出現。部分原因是來自中國地方政府和銀行的財政支持幫助了無利可圖的企業維持下來。
這位高管表示:“每年有大約 100 家制造商在市場上推出 80 到 100 款車型……我們曾預期這種整合早就應該發生,但實際上沒有。”
(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金融時報)
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是中國傳統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受挫的典型代表。該集團在中國擁有四家工廠,其中兩家用於出口,另外兩家則待售。但問題是,它在哪里銷售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呢?
韓國汽車技術研究所(Korea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stitute)的執行顧問 Lee Hang-koo 表示:“由於中國的利用率低,近年來其虧損已大幅增加,很難通過出口賺錢,因為中國生產的大部分汽車都是汽油車。”
現代汽車拒絕透露其在中國市場的具體戰略。
分析師們預計,中國將在未來幾年保持其市場領先地位。根據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的預測,到本十年結束時,中國公司生產的汽車海外銷售將達到 900 萬輛,將其全球市場份額推高到 2030 年的 30%,較 2022年的 16% 有所增長。
Automobility 的數據還顯示,中國汽車出口主要針對歐洲和亞洲的新興市場,而受制裁的俄羅斯是今年最大的目的地。吉利的 Coolray 跨界車型是出口到俄羅斯的最暢銷車型之一,售價約為 1.4 萬美元。
(來源:中國海關總署、金融時報計算)
匯豐銀駐北京分析師Yuqian Ding 預計,隨着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等地獲得立足點,出口浪潮將進一步加劇,因為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明顯低於競爭對手。
特斯拉已經從其上海工廠出口電動汽車到歐洲,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中約有五分之一是在中國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