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據CNBC周四(8月11日)報道,北京方面針對台灣的新貿易封鎖只影響了兩岸雙邊貿易的0.04%左右,使其政治性大於經濟性。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本月早些時候不顧北京的警告訪問台灣之後,北京對台灣采取了這一行動。這包括暫停進口台灣柑橘、冷凍魚、糖果和餅幹,以及暫停向台灣出口天然砂。
台灣貿易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台灣向中國大陸的出口價值為113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約為820億美元,不包括重新出口和重新進口。
其中大部分是電氣機械、電子和技術零部件,北京方面沒有針對這些領域。
至於台灣對大陸的出口,65%也是類似產品,如電機、電子、技術配件等。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針對的領域的貿易額相對較小。
與上述數據相比,出口到台灣的天然砂(北京方面的目標)只是九牛一毛。台灣貿易局的數據顯示,去年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天然砂價值約為350萬美元。
去年台灣最大的天然砂供應國是澳大利亞和越南。據台灣貿易部門的數據,這兩國共為台灣提供了約6400萬美元的建築和其他行業所需的原材料,占台灣采購總額的70%。
去年,台灣出口的面包、糕點、蛋糕和餅幹等其他目標的價值超過5000萬美元。
台灣貿易部門的數據顯示,北京方面暫停從台灣進口的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在2021年的價值超過300萬美元。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尼克·馬羅(Nick Marro)說:“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報複是其外交劇本中的一項長期戰略。盡管如此,中國決定針對相對低價值的貿易項目,這反映了其經濟壓力工具箱的局限性。”
“台灣對大陸遊客赴台的限制已經實施了幾年,這具有更大的經濟意義;現在上頭條的農產品只是台灣出口籃子的一小部分。因此,對台灣的整體影響不會太明顯。”
早有先例
北京方面暫停對台貿易並不是一個新現象。
在前幾年,兩岸關系緊張導致大陸遊客被禁止到台灣旅遊。
去年,中國暫停從台灣進口菠蘿,理由是對水果中“有害生物”采取了檢疫措施。在那之前,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菠蘿買家。
投資銀行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中國最近的貿易限制集中在“高度可替代的食品”上,而不是兩國貿易夥伴貿易最多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
在始於2020年的中澳貿易爭端中,中國限制了大麥和煤炭等部分商品的購買,但繼續從澳大利亞購買鐵礦石。鐵礦石是中國鋼鐵生產的關鍵原料,也是兩國貿易的基石。
佩洛西的訪問還可能產生其他影響,可能損害更廣泛的地區貿易。例如,分析人士說,台灣海峽軍事演習的加強可能會推遲發貨。
馬羅說:“這些運輸路線的關閉,即使是暫時的,不僅會對台灣造成影響,還會對與日本和韓國有關的貿易流動造成影響。”
“這不僅影響到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波及它們的鄰國。”
物流平台Container xChange的分析稱,在進入航運旺季之際,任何為避免軍事演習而改變航線的做法,都可能給貿易界帶來問題。
然而,Container xChange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羅洛夫(Christian roeloff)表示,在疫情期間,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
客戶反饋顯示,如船只改道會令航程增加幾天,不過羅洛夫預計物流成本不會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