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倫周刊的署名文章指出,美中之間進行談判本身就太重要,不能成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本周前往中國。她將有很多東西要和中國同行討論,因為市場處於不安狀態,全球增長停滯。
但此真正重要的,可能僅僅是在兩個世界大國似乎幾乎無法相互溝通的幾個月後,溝通還是發生了。
國務卿布林肯上個月的中國之行,有助於穩定兩國關系,因為他與中國同行展開了對話,並開辟了一條外交道路,其他溝通可以沿着這條路進行。
早該如此。當布林肯於6月中旬抵達北京時,由於疫情和兩國關系的惡化,美國最高外交官已經有近五年沒有來過北京。用布林肯的話說,這次會議旨在表明雙方 "可以負責任地管理他們的競爭"。
因此,習近平與布林肯的建設性會晤是一個積極信號,這是最低限度的防護欄,但顯然是讓必須的美中外交重新開始的必要第一步。
布林肯的訪問原本是在2月份進行的,當時蒙大拿州上空出現了一個中國監視氣球,導致訪問被推遲。一些批評者斷言,重新安排的訪問說明美國的軟弱,但沒有什麼比拒絕會面,更能反映出不安全感。
拒絕外交接觸,是處於劣勢的一方經常采用的策略,比如平壤或德黑蘭的官員,就不願意與美國的同行會面。中美兩個世界大國之間的會議顯然需要定期舉行,不應該被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美國經濟正呈現出大流行之後的強勁複蘇,耶倫處於一個很好的位置,可以與中國同行就宏觀經濟和其他具體問題進行協調,如發展中國家的債務。
中國經濟正面臨着逆風,主要是由於國內結構性問題,但也有一部分是由於國際環境惡化。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1/3,中國的麻煩將對更大範圍的世界產生影響。
拜登政府對中國經濟采取了 "去風險化 "的說法,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也是如此。耶倫有望向她的中國同行解釋,這一概念將如何狹義地針對先進的軍品,而不是導致更大規模的冷戰。
即使在持續的 "貿易戰 "和特朗普時代的關稅仍然存在的情況下,美中貿易去年還是達到了創紀錄的7000億美元,而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份額,在2022年達到了31%%的新高。
耶倫和中國同行們,大概也會討論對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尚未決定的限制,包括目的和範圍。這些將是艱難的對話,但我們必須希望這些會議能夠成功地投射出信心和穩定,因為全世界的人民都正受到經濟衝擊的影響,對前景感到越來越悲觀。
反對者可能會聲稱,耶倫訪問是一個錯誤,與中國人的會面,要麼是被扣留的胡蘿卜,要麼是浪費時間。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成立的。中國一直在接待世界領導人的訪問,繼續增加其海外外國直接投資,並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我們不能對中國視而不見。
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是美中關系中緊張的最大來源。避免潛在的軍事衝突危機,需要美中不僅保持危機溝通,而且保持持續的接觸。布林肯在他的會晤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但中國官員表示,在中國國防部長受到美國制裁的情況下,不能進行軍方間的接觸。美國在2018年制裁了李尚福,這與他作為中國國防采購的主要官員從俄羅斯購買軍事物資有關。李尚福於3月被任命為國防部長。
目前還不清楚這一僵局將如何解決,但繼續拒絕會面將使事情變得更糟。
一個有幫助的措施是恢複美中安全討論,這些討論以前是由文職和軍方共同參與的。在國務院的領導下,這些會談側重於外交協調,重點是軍備控制、理論、網絡和空間,但也允許兩國軍方表達對台灣和南海等地區安全問題的關切。
隨着美國和中國之間外交的重建,這種討論可以為危機管理和軍方之間的直接接觸,建立必要的信心。
顯然,美國和中國還有共同的利益和意圖,以避免將是一場災難性的軍事衝突。然而,隨着緊張局勢的持續升級,衝突變得更有可能。
我們知道,鑒於未來的無數挑戰,緊張局勢將繼續存在,而保持緊張局勢的最佳,也許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會談。
讓我們希望這些美中之間的接觸,能夠向前發展並成倍增加。
作者蘇珊·桑頓是一位退休的美國外交官,曾任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代理助理國務卿。她目前是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保羅中國中心的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