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深度分析:中國經濟能否重拾活力?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中國>正文

《金融時報》深度分析:中國經濟能否重拾活力?

文 / Dana 來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四(11月16日),金融時報報道稱,中國專注於通過限制措施遏制COVID-19,再加上房地產危機和出口需求放緩,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長前景黯淡的核心原因。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4月至6月(第二季度)期間僅增長0.4%,這是自1992年以來有數據顯示的最低迷的產出擴張(不包括2020年第一季度的疫情衝擊)。經濟在第三季度複蘇,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長3.9%,仍低於官方5.5%的目標。

中國的增長率現已落後於亞洲競爭對手,這些經濟體已經放棄了封鎖,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並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到2023年,雖然我們預計經濟將在目前低迷的水平上重新加速,但結構性和周期性逆風的混合表明增長將再次低於其潛力。

對零新冠病毒方法的着迷

中國在抗擊冠狀病毒的鬥爭中是一個例外,其重點是通過積極的檢測、強制隔離和全城封鎖等措施來抑制這種疾病。

該政策背後的理由是中國老年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不足。國產疫苗的有效率較低,加上弱勢群體的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人們擔心國家衛生服務會超支,死亡人數會激增。

中國記錄的冠狀病毒死亡人數遠遠少於其他主要地區。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報告的COVID-19死亡人數不到30,000人,而美國盡管人口少得多,但已突破100萬大關。

“濺射”複蘇

盡管該戰略抑制了疾病的傳播,但其對國內經濟和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仍然嚴重。隨着限制措施的加強,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零售業和服務業增長面臨新的壓力。9月份失業率升至5.5%,而去年同期為4.9%。

活動數據顯示,國內飛機航班運營量僅為新冠疫情前水平的40%左右,近幾個月遊客支出和遊客數量大幅下降,汽車銷售複蘇陷入停滯。

9月份零售額增速放緩至2.5%,而8月份則增長5.4%。由於持續的COVID-19限制、失業率上升和有限的政策支持,我們預計2023年消費者活動仍將低迷。

工業生產成為亮點

工業生產是一大亮點,9月2日增長6.3% 。這與“閉環管理”方法的引入相吻合,該方法是疫情期間工廠安排員工在其設施內生活和工作的系統。這種安排允許生產繼續進行,同時遵守嚴格的COVID-19規則,但確實會帶來社會成本。

工業生產也受益於中國港口供應鏈的改善、汽車制造的複蘇以及電氣機械和設備投資的回升。

由於國內需求疲軟,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出口需求減弱,2023年工業生產進一步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

以集裝箱吞吐量衡量的出口在9月初出現了兩位數的收縮。主要制造和出口中心的積壓訂單有所下降,數據顯示計算機和半導體等領域的需求下降。我們預計2023年出口將下降2-5%。

最新的財新制造業PMI數據顯示,新訂單部分顯着下降,加劇了對未來增長前景的擔憂。

房地產市場崩潰

如果考慮到建築、土地銷售和其他相關活動,中國房地產行業約占GDP的25%。此前為房地產市場降溫的措施、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醜聞的影響,以及抵制抵押貸款支付以抗議建設停滯的運動日益增多,都破壞了活動水平。9月份房價連續第十三個月下跌。與此同時,7月份新開工量下降46%,土地購買量下降57%(見圖表)。

(圖源:金融時報)

當局一直試圖通過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將主要城市首次購房者的首付比例從30%降低至20%以及放寬四個一線城市以外的購房限制來緩解房地產市場的困境。

鑒於廣泛的壓力,我們對房地產行業的複蘇潛力仍持謹慎態度。購房者情緒依然低迷,家庭杠杆率上升,勞動力市場前景更加不確定。

2023年,我們預計住房投資將出現更長、更深的收縮,預計同比收縮8-10%。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混亂預計也會造成長期的創傷,這可能會影響多年的增長前景。

基礎設施重建

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於緩解其他地區經濟急劇放緩的情況。中國相信,向大型項目注入大量資金將有助於實現經濟現代化和實現產業轉型。

交通、能源、水資源等傳統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快速推進。中國正在實施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戰略,修建世界上最長的水隧道並開發高速鐵路網絡。

當局還決心實現巨大的數字化轉型,圍繞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和部署超高速數字網絡。

信貸增長的顯着增長和審批流程的加快促使我們將2022年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預測提高至8-10%。在經濟疲軟時期,中國傳統上會轉向基礎設施投資(例如2008-09年和2012-13年),盡管目前的水平仍明顯低於之前的周期。

我們預計,到2023年,預計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將每年推動增長0.5%左右,盡管這雖然具有支撐性,但不足以實質性扭轉中國的增長狀況。

通貨膨脹

與許多西方經濟體數十年來的通脹高位相比,中國的物價壓力有所減弱。

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食品價格上漲推高了總體消費者物價指數,但消費水平下降有助於降低核心通脹。

住房通脹(租金)已連續十個月回落,而娛樂通脹在9月份降至1.2%,為18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我們預計中國CPI到2023年將放緩,平均僅為2%,而2022年為2.2%(見表)。

(圖源:金融時報)

COVID-19應對措施給政策前景蒙上陰影

鑒於經濟困境的規模和溫和的通脹狀況,經濟學家一直呼籲采取更明確的政策應對措施。對房地產市場的援助以救助基金和特別貸款的形式提供。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降低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放松了信貸政策,並降低了利率。

盡管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幫助,但不太可能對經濟活動產生有意義的推動作用。雖然我們預計明年會得到進一步的支持,但我們預計政策制定者將維持“無大刺激的觀點”,因為他們擔心杠杆水平、加劇通脹以及貨幣進一步貶值。

盡管關於需要遵守零新冠病毒原則的言論一直存在,但我們預計當局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放寬中國的一些旅行限制。據報道,官員們正在討論縮短國際旅客隔離期並允許恢複一些海外戰鬥的措施。

然而,鑒於3月份部分重新開放後Omicron病例激增,任何規則的放松都可能是漸進的,並可能根據大流行的發展情況進行修訂。

在政治方面,中國將繼續努力實現與台灣的和平統一,但並未放棄使用武力。我們預計,對中國對台灣意圖的持續擔憂以及與美國緊張關系的加劇將進一步增加2023年的地緣政治風險。

短期增長前景疲弱

如果沒有從零新冠疫情遏制政策中得到實質性支點,中國的複蘇預計到明年仍將受到抑制。我們預計,2023年增長率將從2022年3.3%的低迷水平有所改善,達到3.8%左右,但與2021年的8.1%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從中期來看,中國的增長前景應以成為高科技、可持續和以國內為中心的經濟體為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官員們重申了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承諾。

在這個自力更生的框架內,決心打下基礎,實現國內驅動的科學技術突破。

內需的改善有望通過“雙循環”戰略和繼續聚焦共同繁榮的理念來實現。共同繁榮主義旨在縮小收入差距並擴大中產階級。當局認為,這可以通過獎勵生產力、規範收入分配和財富積累機制來實現。

中國具備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所需的所有條件,但正如最近的動蕩所證明的那樣,通往排名第一的道路將不會暢通無阻。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