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國豬肉價格暴跌正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推向通貨緊縮的邊緣,這可能是對其搖搖欲墜經濟的又一次打擊。
最新的官方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由於豬肉供應過剩,11月份中國豬肉零售價格同比下跌31.8%。
接受CNBC采訪的分析師表示,暴跌的豬肉價格可能會加劇中國已經面臨的通縮風險。豬肉在中國CPI中所占比重較大。
通貨緊縮——與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有關,是經濟疲軟的跡象——令人擔憂,因為消費者可能會推遲投資或購買,希望價格進一步下跌。
“除了房地產價格下跌和消費品降價外,中國處於通縮邊緣的最大原因是豬肉價格下跌,”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總經理Shaun Rein說。
中國1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創下三年來最大跌幅。
據預估,食品占中國CPI籃子的五分之一。豬肉在籃子食品類別中占很大比重,對中國CPI的影響最大,這解釋了中國豬肉價格與CPI密切相關的原因。
豬肉供應過剩
IG駐新加坡市場策略師Jun Rong Yeap表示,中國豬肉行業長期供應過剩,而國內消費疲軟。
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豬肉產量達到8年來的最高水平,為5541萬噸。最近,該國第三季度的豬肉產量增長3.6%。
“對世界肉類市場來說,中國豬肉供應過剩意味着通縮衝動,”Newedge Wealth的高級投資組合經理Ben Emons表示。他補充稱,供應過剩可以追溯到疫情爆發前。
Emons在一份報告中說,2018年至2021年期間,非洲豬瘟在全球豬肉供應鏈中引起反響,導致豬肉價格上漲了100%以上。這刺激了國內豬肉生產,中國養豬戶為此大舉舉債,以實現養豬場的現代化。
馬來亞銀行宏觀研究主管Erica Tay說,決定豬肉價格的中國生豬周期目前正面臨供過於求。
此外,11月份反常的溫暖天氣推遲傳統的冬季臘肉和即將到來的春節的激增需求,Tay說。他補充說,供應商只能在低於10攝氏度的溫度下開始醃制肉類。
中國政府試圖通過兩輪戰略儲備豬肉收購來遏制價格下跌,國家發改委(ndrc)計劃在年內進行第三輪收購。
此外,盡管中國是一個重量級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而且豬肉越來越便宜,但隨着消費者選擇更健康的替代品,但中國對肉類的需求正在減少。
Emons指出:“出於健康意識,中國消費者正在改變用餐偏好,尤其是年輕人,他們轉向家禽和其他食品。”
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今年2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富裕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地認為牛肉是比豬肉更健康的替代品,28%的受訪消費者表示,他們計劃減少豬肉消費。
至於不太富裕的人群,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Rein觀察到,他們通過減少訂購豬肉來省錢。
中國通縮風險
受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和一系列不盡如人意的經濟數據拖累,中國疫情後的經濟複蘇軌跡起伏不定。
雖然豬肉價格是導致中國陷入通縮的一個核心因素,但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也推動價格壓力降低。
馬來亞銀行的Tay表示,首先,電子商務零售商在光棍節期間的大幅折扣壓低了11月份的消費品價格。
她補充說,國內“報複性旅遊”熱度的消退也導致機票價格下降,扭轉了過去幾個月的上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