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財政部在5月就《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標準(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根據隨附的說明文件,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建立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接軌的強制性可持續發展報告體系,並在2027年前推出與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相關的基本信息披露標準。
根據提案,中國將在2027年出台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和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基本規範,並力爭到2030年建立全國性標準。
新框架的主要目標是引導中國企業采用標準化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方法,促進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的比較,並改善投資者、債權人、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可獲得的信息。
(來源:SCMP)
新的ESG報告標準草案是迄今為止中國關於該主題的最權威文件,這些指南采用了ISSB制定的原則和框架,同時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量身定制。
中國財政部明確表示,標準草案不會采取一刀切的強制性方法,而是逐步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實行自願和強制性報告,以考慮到“中國公司的發展階段和披露能力”。
財政部表示,新發布的指導方針將逐步從上市公司擴展到民營企業、從大型企業擴展到中小企業、從定性要求擴展到定量要求、從自願披露擴展到強制披露。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CAPCO)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國內股市共有5346家上市公司。CAPCO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該委員會是市場監管機構。其中,有2115家公司(約占40%)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比2022年增加了近300家公司。
據CAPCO統計,去年金融行業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公司比例最高,達到90%以上,而其他大部分行業的比例約為40%。
標準草案要求中國企業披露與其運營和價值鏈相關的重大可持續發展風險、機遇和影響。“價值鏈”一詞的定義是“公司業務模式與其運營的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資源和關系,包括公司產品或服務從構思到交付和消費直至生命周期結束所使用和依賴的資源和關系”。
該標準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至6月24日,共六章33條,涵蓋總則、披露目標和原則、信息質量要求、披露要素、額外披露要求和補充規定。該框架旨在規範ESG報告,確保公司提供的信息可靠、可比,對利益相關者有用。
可持續性披露的範圍涵蓋一系列主題,其中包括:環境主題,例如氣候變化、汙染、水和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資源利用和循環經濟實踐的影響和暴露;社會話題包括員工、消費者和最終用戶的權利和保護、與社區的關系以及鄉村振興;與商業行為相關的治理主題。
可持續性信息的披露必須遵循“重要性”原則,即只需披露重要信息。如果“合理預期其遺漏、錯誤陳述或模糊性會影響決策”,則可持續性相關信息被視為重要信息。重要性評估應與財務報表中使用的評估一致。標準草案規定,披露應與財務報表的報告時間表同步,並通過索引或文字說明進行交叉引用和關聯。
ESG報告框架與ISSB IFRS S1和S2標準保持一致,圍繞四個核心要素構建,以確保企業滿足主要用戶的信息需求。除非其他準則另有規定,否則企業必須在其ESG報告中包括以下要素:
治理:企業用於管理和監督可持續風險和機遇的治理結構、控制措施和程序;
戰略:企業應對可持續風險和機遇所采用的計劃、策略和方法;
風險和機遇管理:企業用來識別、評估、確定優先順序和監控可持續風險和機遇的過程;
指標和目標:用於衡量管理可持續風險和機遇的績效以及企業目標和實現國家法律、法規和戰略規劃要求的進展的指標。
目前中國發布的所有報告框架之間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確,中國政府機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提供更多指導。
近年來,中國采取了重大舉措來推進ESG實踐,同時還推出了旨在實現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和生態保護的舉措。這些努力反映了中國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企業透明度的承諾。例如,在標準草案發布後,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6月14日發布了《推動ESG體系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
該綜合計劃推出了7個戰略領域20項措施,旨在促進在北京運營的企業實行強有力的ESG實踐。該行動計劃的重點是大幅提高企業ESG相關信息披露水平,目標是到2027年使披露率達到70%左右。鼓勵以營業額、資產總額或員工人數為標準的大型企業帶頭采用標準化的ESG披露實踐。
中國國內方面,ESG報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上海、深圳、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該指引制定了中國首個企業ESG報告統一標準,為上市公司ESG報告樹立了新的標杆。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等七部門首次發布指導意見,將ESG因素納入信貸評估。此舉凸顯了可持續性實踐在評估企業借款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這些監管變化的影響在上市公司的報告實踐中顯而易見。據中國銀河證券報道,截至2024年4月底,1938家A股上市公司已發布ESG報告。ESG披露方面領先的行業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鋼鐵、采礦和公用事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國有企業的披露率最高,有80%發布了ESG報告。
中國的ESG投資也在快速增長,據商道融綠(SynTao Green Finan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末,中國ESG投資規模達到創紀錄的33.0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56萬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34.4%。 隨着ESG原則得到更廣泛的認可,ESG相關金融產品的範圍也在擴大。
Wind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純ESG基金的數量從16只增長到135只,而ESG股票指數從66只增長到370只。 這些發展凸顯了中國積極推動可持續商業實踐和提高ESG披露質量的做法。隨着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越來越重視可持續性,這些措施預計將在塑造中國公司治理和環境責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Morningstar數據顯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數量從2020年12月的78只增加了兩倍,達到去年6月30日的246只。2020年,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宣布了雙重碳排放目標,即到2030年達到排放峰值,到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
該機構指出,盡管中國股市面臨挑戰,但這些基金在2023年上半年的淨流入量為317億元人民幣,約合43.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同時指出在披露要求和投資者教育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