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中國努力通過一系列刺激措施重振經濟之際,私營和外國企業家仍對在華投資策略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政策過於狹隘,不足以在經濟逆風中重振信心。
私人投資者和國際出口商表示,他們正在推遲新的投資或將重點轉向海外,呼籲采取更“切實”和“更廣泛”的行動。
(來源:SCMP)
印度家電公司Usha International亞太區副總裁Deepak Khanna表示:“中國政府需要采取更加切實、全面的行動,而不是僅僅提供財務調整,因為這些調整往往流於空談,缺乏實際意義。”
Khanna的公司也在廣州開展業務,他表示財政部最近宣布的措施“未能實現許多人所希望的廣泛刺激措施”。上周,官員們概述了一系列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和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
不過,盡管中國財政部重申中央政府仍有增加債務和財政赤字的“空間”,但並未透露任何廣泛的刺激措施。
這是中國為實現今年5%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增長目標而做出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此前其他國家機構也采取了舉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宣布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從2025年的中央預算中預付了1000億元人民幣,約合140億美元。
但Khanna表示,依靠國庫券或地方政府債券(最終依靠公共資金)不足以推動可持續增長。
他補充道:“我們需要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來刺激國內消費和國際貿易。我們需要采取更廣泛的做法,優先考慮國際貿易,深化與印度等合作夥伴的聯系,並加強國內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這對任何刺激戰略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4%,不及預期,同時也低於8月份8.7%的增幅。
官員們指出,極端天氣幹擾、全球航運擁堵和基數效應是造成經濟放緩的因素。
(來源:SCMP)
經濟刺激計劃尚未提振國內需求,9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0.4%就凸顯了這一點。
在中國南方經營一家投資集團的Billy Huang稱刺激內需的政策“效果有限”。
他說:“我和我認識的許多企業家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這次經濟衰退是全球性的,再加上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地緣打壓,幾乎沒有地方能不受影響。財政部發出的信息是為了穩定社會,特別是公眾的預期。”
“然而,作為企業家,我們對經濟前景和現金流的看法與中產階級和個人投資者不同。”
Huang表示,他已暫停新的投資,並強調財政刺激措施不會改變他的想法。
他補充道:“我更加關注海外物流和航運網絡運營,因為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這些業務都能產生一定的現金流。”
在越南、歐盟和中國設有工廠的領先頭盔制造商Norman Cheng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過去幾年,海外業務一直很糟糕,未來的地緣挑戰迫使我們去越南建立設施,而且我認為這種情況只會愈演愈烈。”
他表示,盡管刺激措施對於緩解資本外流和地方債務危機“力度太小而且太遲”,但他敦促采取更多積極措施吸引外資。
他補充道:“我認為政府非常關注資金外流問題。但還有另一半。為什麼不多花點精力鼓勵資本流入呢?讓中國吸引投資。開放目前封閉的行業。簡化進出口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