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10月消費者價格小幅上漲,但工廠出廠價格繼續下降,凸顯出北京在應對通縮壓力這塊面臨的挑戰,近期已經推出系列刺激措施。
根據國家統計局周六發布的數據,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3%,低於9月的0.4%漲幅。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原本預計上漲0.4%。
此外,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2%,高於9月的0.1%。非食品價格10月同比下降0.3%,比9月的0.2%降幅更大。與去年同期相比,10月食品價格上漲2.9%,低於9月的3.3%漲幅。
同時,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在10月下降2.9%,連續第25個月下跌,降幅比上月的2.8%更大,也超過經濟學家預測的2.6%降幅。
隨着政策制定者在9月底轉向更強有力的刺激措施,以恢複經濟增長,通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出現一些穩定的跡象。然而,周六的價格數據表明,如果北京希望提振私營部門信心,將中國經濟從目前的通縮趨勢中解脫出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通縮壓力在中國顯然是持續的,”Pinpoint資產管理首席經濟學家Zhiwei Zhang在評論通脹數據時說道。
作為衡量整個經濟物價水平的廣泛指標——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平減指數——已連續六個季度處於負值,這讓經濟學家擔憂中國可能會重蹈日本在1990年代的覆轍。當時日本的資產泡沫破裂後,缺乏政策支持導致長時間的經濟停滯。
經濟學家普遍歡迎當局最近的貨幣和房地產寬松措施,但他們認為政策制定者更應增加財政刺激,以彌補謹慎的消費者和企業不願消費和投資留下的缺口。
至少目前,北京似乎采取去風險而非刺激增長的策略,因特朗普可能回歸美國總統職位,可能導致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這將衝擊中國的出口這一關鍵增長支柱。
中國立法者周五批準一項10萬億元人民幣(約1.4萬億美元)的計劃,用於在未來五年內為地方政府債務再融資。一些經濟學家警告稱,這一債務置換計劃不應被視為刺激措施,因為它並未增加政府的新增借款。
令投資者失望的是,中國立法機構並未宣布任何預期的刺激措施,如發行特別國債以補充中國銀行的資本水平並支持房地產行業。財政部長藍佛安周五表示,在這些方面會有所努力,但未提供更多細節。
“市場急切地等待潛在財政刺激的細節,”Zhiwei Zhang表示,規模很重要,但結構也同樣重要。“針對消費側的刺激會更有效地推動國內需求,並避免加劇產能過剩問題。”
巴克萊經濟學家表示,北京仍有時間觀察特朗普政策的初步走向,並評估其對中國增長的影響,然後再做出政策響應。
“我們一直認為,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來負責解決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反映了政府對道德風險和財政紀律的長期關注,”巴克萊經濟學家在周五寫道,他們還認為立法機構的克制反映出“為了應對特朗普1.0以來的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而保留政策空間”。
經濟學家指出,北京對推出更大膽刺激措施猶豫的另一個原因是,官員們對早期政策舉措後出現的穩定跡象變得更為樂觀。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本周在講話中表示,中國今年將實現約5%的官方增長目標。在看到北京9月底實施的刺激措施產生的積極反應後,他補充說,經濟“仍具有強大的基本面”。
民間調查顯示,10月中國最大開發商的新房銷售額同比增長,這是今年以來首次出現,官方和民間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指標也都顯示出活動的擴張。
丹麥銀行中國經濟學家Allan von Mehren表示,周五公布的相對有限的刺激規模意味着中國仍面臨無法有效解決住房危機的風險。
“目前,有一些初步跡象表明購房者的興趣有所增加,”von Mehren表示,“但結果仍有待觀察。”
隨着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開始生效,經濟學家普遍預計未來幾年內國內需求將增長,消費通脹將溫和上升,但不足以使通脹率接近約3%的官方上限。
中國政府於周五宣布了一項新的1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4萬億美元)的方案,旨在改善受房地產行業低迷影響嚴重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但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這一措施的效果尚不明朗。該國7至9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6%,低於政府大約5%的目標。
全國人大五天的會議結束後,目光將轉向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會議,中國的年度預算將會在後者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