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最高經濟規劃機構上周出台一套打擊保護主義的新指導方針,重申將結束猖獗的國內保護主義,但這與美國或該國當選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無關。這項政策至少可以追溯到2013年,這表明觀察人士可能不想屏息期待有意義的變化。
彭博社報道,這份文件主要涉及中國為消除國內企業壁壘所做出的最新努力,揭露中國一個鮮為人知的結構性弱點。盡管中國大肆宣揚改革開放,但從未徹底改革國內經濟,以阻止各省市不公平地扶持本地企業。
(來源:Bloomberg)
美國財政部高級國際官員Jay Shambaugh在2024年強調了中國補貼問題,“特別是在地方和省級層面”。
中國決策者希望,降低地方壁壘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競爭、提高生產率並改善整體商業信心。但美媒指出,中國國務院在1月7日聲明中提到,統一市場的概念“在中國並不新鮮”,至少可以追溯到2013年,這表明觀察人士可能不想屏息期待有意義的變化。
“數十年來,中國地方官員通過推動本地區發展和增加稅收而獲得晉升。這讓他們有動力支持本地雇主,並排擠其他地區的競爭對手——通過稅收優惠、補貼利率、監管執法、政府采購優惠、資源配置和許可規則等方式,”彭博社寫道。
中國領導層發布的每項新政,無論是關於發展太陽能、發展電池產業還是創新電動汽車,都為推動本土生產提供了新的動力。
英國智庫地緣戰略委員會中國問題專家查爾斯·帕頓(Charles Parton)在2024年報告中表示:“每個省都希望擁有自己的工業領軍企業,從而獲得稅收、謀取私利的機會,並實現地方官員的考核目標。”
他寫道:“這種地方保護主義是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對於國內需求低迷的供應過剩現象,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表現得最為明顯。2024年,出廠價格下跌2.3%,該指數已連續27個月處於通貨緊縮狀態。更廣泛的價格指標(GDP平減指數)經曆了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持續收縮。
(來源:Bloomberg)
中國的國內保護主義也有效刺激了出口,企業可能會發現,與外國客戶和投資者打交道比與中國其他省市官員打交道更容易。
但外界對中國的態度卻不那麼友好了,不僅自詡為關稅愛好者的特朗普重返白宮,歐盟也開始征收關稅,稱其貿易逆差規模不可持續,這加大了中國加強國內經濟的壓力。
部分中國經濟學家對統一市場舉措充滿熱情,中國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He Weiwen將其力量比作1815年至1871年德國各州的統一力量。他說,德國經濟在拆除內部壁壘後“蓬勃發展”。
但He的講話是在近三年前,當時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加快”全國統一市場的指導方針。這說明中國在實際實現其願望方面顯然面臨着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本周的最新聲明未能引發投資銀行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政策舉措後通常出現的一波評論浪潮。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最新指導方針對一系列廣泛問題提出了要求,包括保護產權和公平競爭、交通運輸和電信網絡管理規則、土地交易和產品標準等。
此外,中國還將設立一個公共投訴渠道,公司可以點名批評那些不遵守新舉措的公司。
Trivium China表示,除了將官員在推進這項舉措方面取得的進展作為績效指標外,最新舉措“最終將有助於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運營問題”。
但該研究小組告誡外國公司不要認為這些措施對解決更廣泛的挑戰大有裨益。換句話說,這可能比1871年德國統一更不值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