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國慶前夕,孟案的塵埃落定一度令中國民眾的情緒產生不小起伏。如今,伴隨着孟晚舟的平安歸國,以及“兩名邁克爾”順利返回加拿大,兩國網友在關注相關新聞時所發表的言論,也產生了巧妙變化,甚至回歸了一定的理性層面。
周日(10月3日),CBC新聞報道稱,孟案的解決引發了人們對加拿大毒販謝倫伯格(Robert Schellenberg)法律命運的疑竇。甚至有許多人堅持認為,謝倫伯格在中國被判死刑,與此前孟案懸而未決有聯系。
2018年11月,謝倫伯格因涉嫌走私毒品在中國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但在2019年,即孟因美國引渡令而在溫哥華國際機場被拘留約一個月後,謝倫伯格開始被重新審判,同時收到一份死刑判決。


紐約大學美國-亞洲法律研究所創始人兼名譽主任傑羅姆·科恩(Jerome Cohen)說,他預計作為對孟回國的反應,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將把謝倫伯格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法學教授、中國法律專家唐納德·克拉克(Donald Clarke)則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表示不批準死刑是完全可能、可行,並且符合常規法律程序的。
他表示:“人們會認為,中國現在試圖修複與加拿大的關系,或者至少不會故意讓雙方關系變得更糟。”

其實,自從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企業家邁克爾·斯帕沃爾(Michael Spavor)被中國政府逮捕並遭指控從事間諜活動以來,加拿大與中國的關系就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這種焦灼持續了2年,直到數天前孟晚舟順利歸國,兩位邁克爾也返回加拿大後才有所緩解。
此前,謝倫伯格因毒品犯罪被捕,最初並沒有引起媒體多少關注。盡管他聲稱自己是無辜的,但這位BC省人士在加拿大也有過販毒的犯罪記錄,包括2012年曾因販毒被判兩年徒刑。只是在孟案發生後,伴隨他在中國被判死刑,這起案件才逐漸被人與政治產生聯想。
謝倫伯格被控2014年與他人合謀從中國向澳大利亞走私222公斤冰毒。根據中國法院的說法,謝倫伯格是一個計劃將毒品藏在輪胎和管道里,並通過集裝箱運往澳大利亞組織的成員之一。因此,中國上訴法院後來裁定,最初的15年刑期“很輕”,而且“顯然不合適”。隨着檢察官引用新的證據,又一場重審被下令進行。2019年1月,他被判參與國際販毒集團罪,並被判處死刑。今年8月,東北遼寧省高等法院維持了這一判決。目前,謝倫伯格的案子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該機構將複審所有的死刑判決。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中國研究所(China Institute)的創始主任薑文然(Wenran Jiang)認為,不可能會被減刑為無期徒刑,畢竟中國沒有從寬處理的傳統。薑表示,他不認為謝倫伯格的死刑判決與孟案有關,相反一切判決都得基於中國檢察官所發現的證據,即謝倫伯格在毒品走私案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
通篇報道看來,雖然CBC一直跟進毒販謝倫伯格的死刑判決案,但加拿大網友們對此卻並不買賬。依據點讚排名最高的數條評論來看,加拿大網友們已開始恢複理性,甚至認為毒販謝倫伯格的“死”也是罪有應得:

他不像那兩個邁克爾那樣是無辜卒子。他走私毒品被捕,必須為此付出代價。中國法律在處理毒品問題上非常明確,毫不留情。



只要他不回來就行。
這家夥是在加拿大有兩次案底的毒販,第三次在中國被捕。
沒有他會更好。

坦白地說,我們可以忽略這一點死刑。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加拿大主流媒體CBC新聞竟然竭盡全力地將一名加拿大冰毒販子看作受害者。這家媒體還能變得更Low嗎?

毒品交易的風險越大,利潤就越高。
謝倫伯格知道,如果他被抓了會有什麼後果。

這個人是被定罪的毒販,唯一與兩個邁克爾產生的聯系也全都是由加拿大媒體發明的。我曾與周圍很多人交流,他們的看法與我一樣,認為這個人是毒販,就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並停止將應承受的後果與所謂的政治相連。
本文轉載自樂活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