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尋求在第二大市場中國實現增長的全球最大奢侈品牌都在向富有的企業家們示好。
居住在上海的Diana Wang是一位投資者,同時擁有同名時尚品牌,也是一位狂熱的高級珠寶收藏家,經常在卡地亞、蒂芙尼和蕭邦等品牌購物。
Wang是奢侈品公司所稱的“VIC(very important client)”(即非常重要的客戶),隨着中國疫情後的經濟放緩,導致曾經雄心勃勃的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枯竭,他們越來越多地瞄準這一細分市場來實現收入增長。
上個月,Wang出席了世界最大奢侈品公司路威酩軒(LVMH.PA)旗下蒂芙尼 (Tiffany) 舉辦的晚宴,該晚宴還推出了全新高級珠寶系列,並為精選客戶提供私人銷售預約。
“奢侈品牌為你提供這種活動體驗、這種個人體驗,它讓你感到榮幸,”Wang告訴路透社。“這是讓我想購買這個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疫情後重新開放後,奢侈品需求缺乏強勁反彈,令投資者感到恐慌,加劇了對該行業前景的擔憂。
自7月以來,LVMH的股價下跌了約17%,而曆峰集團 (Richemont)的股價則下跌了24%。本周,由於全球和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放緩,巴寶莉(BRBY.L)也實現了兩位數的低增長。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各品牌正專注於銷售更少、更有價值的商品,依賴於5%的奢侈品消費者,據匯豐銀行分析師稱,這些消費者占其在中國銷售額的35%以上。
為這少數客戶提供獨家訪問權和設計師見面會等福利,對於全球奢侈品牌來說是一種久經考驗的策略,但他們過去在中國沒有采用過如此多的策略,因為在中國,大型活動的目標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激發新消費者的奢侈品胃口已成為常態。
數字奢侈品集團咨詢總監Jacques Roizen表示,從2019年到2022年初,中國國內奢侈品銷量翻了一番,一些品牌同比增長率達到40-60%,其中中產階級消費者占增長的“一半以上”。
現在,房地產危機和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迫使高端零售商從香奈兒 (Chanel) 到卡地亞 (Cartier) 母公司曆峰集團和古馳 (Gucci) 母公司開雲集團 (Kering)等高端零售商,爭奪那些數量較少但仍熱衷於,可自由支配支出的富裕客戶。
開雲集團首席財務官兼副首席執行官Jean-Marc Duplaix表示:“這不僅僅是廣告和傳播。”“更廣泛的是我們如何與客戶互動。”
親密且獨特
讓中國人感到自己很重要是這種參與的核心。
Wang說,在上海的晚會上,蒂芙尼確保每張桌子上都坐着一位名人。古馳、香奈兒和迪奧還在上海專門為其最富有的客戶預留了更多零售空間。
卡地亞首席執行官Cyrille Vigneron表示:“我們非常注重細節以及對當地文化的認同。” 該品牌將於5月在深圳舉辦年度女性創業獎。
競爭對手路威酩軒集團的高管也熱衷於這種本土優勢,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最近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快閃書店和咖啡館,並貼有當地方言的廣告牌,還推出了普通話播客。
養成奢侈的習慣
盡管奢侈品牌縮小了關注範圍,但它們仍對中國的潛力持樂觀態度。咨詢公司貝恩表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占全球奢侈品銷量的近40%。
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以及“去風險”優先於潛在的市場機會,外國金融公司和其他行業的公司正在縮小在中國的業務,而許多奢侈品公司表示,他們將繼續留下來。
愛馬仕 (Hermes) 財務執行總裁Eric du Halgouet表示:“我們認為中長期發展潛力依然強勁。”他的柏金包是令人垂涎的財富標誌。
奢侈品顧問Mario Ortelli表示,一些奢侈品公司正在通過擴大全球足跡來對衝中國的賭注。今年,韓國、日本、泰國也舉辦了許多活動和開業。
“但你仍然需要投資於你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引擎,”Ortelli說。“奢侈品公司保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你的品牌盡可能受歡迎,這樣你就成為最後一個因為削減成本而停止購買的品牌。”
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就連像Wang這樣的人也表示,他們正在更加仔細地考慮所購買奢侈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