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周二(12月5日)長篇評論文章中提出,在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十年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加大對中國金融控制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有力地將權力延伸到中國金融體系。報道稱,這削弱了外資流入中國市場,並使得中國更加貼近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狀態。
中國官媒刊物上周五發表了一份詳細的意識形態聲明,明確表示希望中國的銀行、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遵循馬克思主義原則並服從習近平。中國銀行家和經濟學家正在仔細研究《求是》的論文,該論文可能會削弱北京方面為表明經濟對投資開放的努力,盡管它對商業的控制力度更大。
(來源:New York Times)
長期研究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家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表示,該文件標誌着金融業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被迫更積極地服務政府政策。他表示:“預計中國金融部門不會推動市場化改革,甚至不一定會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一項針對金融部門的計劃,它雄心勃勃,令人失望,而且有些不祥。”
《紐約時報》表示,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和摩根大通等西方銀行在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業務,這些業務屬於中國監管機構的管轄範圍。但是,一些金融機構已經在削減開支。花旗銀行10月9日宣布,將其在中國的消費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匯豐銀行。另外,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已退出其在中國的有限業務。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要求金融公司遵守中國的政策和原則。然而,自1976年後的近40年里,中國似乎逐漸放松了對社會、經濟和銀行業的控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求利。
“習近平一直在大範圍扭轉這種自由化,他和領導層在10月底的金融政策會議上呼籲加強監管。官媒文章強調,這種轉變現已成為黨的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長篇評論寫道。
這讓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學家越來越緊張,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誌武表示:“政治肯定會進一步左右中國的金融,有效地讓中國更加接近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的狀態。”
中國官媒文章中提出的一些政策目標,與西方的監管目標一樣並不罕見。例如,它呼籲銀行強調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將其解釋為包括為國家工業基礎提供充足的融資。
但它也要求習近平個人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金融領域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遵循了一年前中國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其他行業出現的模式,但直到現在在金融領域還不太明顯。
《求是》文章詳細介紹了習近平10月底在中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非公開講話,該會議每5年召開一次,旨在指導金融監管。
但與這次會議一樣,官媒聲明並沒有為中國的許多金融問題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債務飆升、地方政府預算赤字擴大、大型信托銀行倒閉以及中國最大借款人之一的房地產開發商破產。
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周二宣布,將中國政府的信用前景下調至負面。此前,該國信用評級展望為穩定,仍為A1,接近評級等級的頂部。
官方對如何應對中國陷入困境的財政和疲弱的經濟複蘇保持沉默,恰逢一場期待已久的黨委會議神秘推遲。
近年來,中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同年召開了中國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高層官員在會上制定了國家未來5年的經濟政策。但這場會議尚未安排,可能會推遲到2024年。對傳統會議時間表的推遲,引發了人們對經濟政策制定混亂的猜測。
中國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導,自1985年兩人開始在中國東南部福建省共事以來,他一直是習近平的親密夥伴,他現在在制定中國經濟和金融政策方面發揮着主導作用。
據中國官媒上周五的聲明稱,習近平在金融大會上的講話“是中國不懈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
《紐約時報》指出,事實上,中國對金融的控制在官媒聲明中反複出現。“必須堅定不移堅持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加強政府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
中國最高監管機構已經開始發表聲明支持這一意識形態立場,其中包括監管中國股票和期貨市場的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兼主席易會滿周初的長篇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