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美國《華爾街日報》周一(5月6日)報道稱,中國最近的出口激增令美國和歐洲的商界領袖和政界人士感到擔憂,在解釋這一現象時,許多人把原因歸咎於中國對制造業的大量補貼和工業產能的膨脹。
但報道指出,中國的貨幣與通貨緊縮也是起作用的因素。
(截圖來源:《華爾街日報》)
報道稱,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根據中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通脹差異進行調整)已經回到2014年的水平,終結了10年來穩定升值的趨勢。
按實際價值計算,人民幣的這種疲軟,正在以損害其他出口國的利益為代價,推動中國的海外銷售。這也給其他經濟體及其貨幣帶來額外的壓力,尤其是在亞洲,這些經濟體同時也感受到美元走強帶來的壓力。
對於過去曾在人民幣問題上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美國來說,人民幣經通脹因素調整後的貶值意味着中國制造的商品比以前更便宜,這一趨勢反映在進口價格疲軟上。這使得中國產品對美國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削弱美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努力。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Brad Setser表示:“仍有強大的誘因使用中國供應鏈。按照這樣的匯率水平,中國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競爭力。”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與主要貿易夥伴的一籃子貨幣相比,人民幣已較2022年3月創下的近期高點下跌6%。這一下降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乏力,中國正在努力應對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和消費支出低迷。同期,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下跌14%。
中國正面臨的通貨緊縮讓中國的出口在全球市場上甚至更有競爭性,尤其是在美國和其他地方通脹高企之際。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名義與實質匯率間的差距,已達國際清算銀行自1994年有相關數據以來最大程度,而美國相應的實質匯率則從2022年初以來升值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部主任Krishna Srinivasan表示,人民幣的實際貶值“顯然促進了中國出口的增加”。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數據顯示,中國2月出口量較2022年3月高出約10%,同期全球出口量僅增長1.4%。
《華爾街日報》文章稱,外國官員擔心本世紀初的“中國衝擊”會重演,當時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出口繁榮,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福音,但卻打擊了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競爭行業。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今年4月警告中國,在政府指導投資的推動下,中國不斷膨脹的制造業產能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就業。中國譴責這種批評是保護主義的煙幕彈。
中國出口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其亞洲鄰國為代價的,其中許多鄰國在電子、鋼鐵、基本半導體和家具等產品領域與中國直接競爭。
根據CPB數據,在中國出口增長10%的兩年中,亞洲新興市場的出口量下降了近2%。盡管日元大幅貶值,但日本的出口量也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中國在汽車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這預示着未來的經濟增長將走弱,並將壓低這些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從而加劇亞洲各國因美元走強而不斷加大的貶值壓力。
匯豐(HSBC)首席亞洲經濟學家Frederic Neumann表示:“全球將面臨更大的與中國競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