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中国人民大学最新研究显示,由于人民币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和持续的高质量经济发展,2023年人民币的海外使用大幅增长。据悉,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超越英镑和日元,但与美元仍有差距。
香港《南华早报》(SCMP)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上周六(7月27日)发布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旨在追踪人民币在全球的表现,该指数显示,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同比增长22.9%。
报告称:“随着一个国家金融体系质量在服务全球供应链过程中的提高,使用该国货币的基础将得到巩固。”
“尽管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受到抑制,但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强劲,”报告继续指出。
中国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风险防范,稳步、审慎地扩大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
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平均得分为6.27,而同期美元国际化平均得分为51.52,欧元国际化平均得分为25.03。得分越高,国际化程度越高,但报告并未透露最高得分是多少。
人民币在该指数中的排名高于英镑和日元,后两个指数得分分别为3.76和4.4。
(来源:Bloomberg,SCMP)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2年开始编制该指数,收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以及作为其他国家官方储备货币使用方面的数据,旨在确定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院长、教授Tu Xinquan在5月份撰文指出,中国方面不断努力优化跨境贸易结算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他补充道:“各省建立的跨境金融结算平台有效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提高了企业收付款效率,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尽管势头强劲,但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警告称,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仍面临挑战,包括来自中国经济的压力、持续的地缘局势风险、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相对较低、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较弱。
报告称: “应该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来稳定供应链并保护其免受风险。”
“应提高跨境支付系统合作伙伴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加大对‘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项下贸易活动的支持。”
国际支付结算系统SWIFT发布最新月报显示,今年6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占比4.61%,较5月增加0.14个百分点,连续第8个月位居全球第四支付货币地位。与2022年11月的占比仅为2.37%相比,6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几乎翻了1倍。
目前在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跨境交易总额中,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币结算。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近1.5万亿元。
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权重由2016年确定的10.92%,进一步上调至12.28%,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日渐重视。
观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原因是什么?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首先是因为中国贸易投资体量庞大,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是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其次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了人民币的信用,加上加快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国际化不断提高,有利于吸引外资增配人民币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