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彭博社報道,中國轉向經濟刺激政策引發了對衝基金和個人投資者的股票狂熱購買,但大型資產配置者和跨國公司對重返中國抱持謹慎態度。由於經濟疲軟、地緣局勢緊張和美國大選帶來風險,對華投資的巨大分歧進一步加深。
在經濟刺激方案公布前幾天,全國的情緒跌至谷底。“每個人都很悲觀——我整個投資生涯中從未見過如此悲觀的情緒,”擁有27年從業經驗的保誠集團首席投資官Don Guo在9月18日的一次會議上感歎道。“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長引擎,而且仍在增長。”
Fang Fenglei被譽為中國私募股權的教父,他憑借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迅速崛起而積累了財富。在另一個會議上,他列舉了從房地產到股市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可怕統計數據。德福資本集團創始合夥人Jeffrey Li指出,人們對中國基金的興趣太少,以至於一些同行將自己重新命名為“亞洲基金”。
隨後,9月24日的刺激計劃一舉點燃了中國股市的爆炸性上漲,並激發了人們對經濟複蘇的樂觀情緒。中國的基準滬深300股票指數和香港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在幾天內飆升了約20%,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佳表現。
盡管股市繁榮,但中國的救助計劃正在加深金融家之間的分歧,迫使他們決定現在是否終於是時候重返過去五年來無數中國多頭職業生涯和投資組合被毀的市場。許多全球企業在中國也處於十字路口,在經曆了幾年令人失望的銷售和利潤之後,企業決策者正在權衡是縮減業務還是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下個月的美國大選——以及選舉結果將如何改變華盛頓對華立場——是另一個主要擔憂。
(來源:Bloomberg)
Appaloosa Management LP億萬富翁David Tepper宣稱,在采取全面措施後,他將購買與中國相關的“一切”,其他對衝基金也以創紀錄的速度湧入中國股票。Lombard Odier首席投資官Michael Strobaek最近告訴彭博新聞社,在為其私人客戶拋售所有中國股票和債券後, Lombard Odier並沒有買入反彈的股票。
其他人則表示,現在就斷言中國的行動是否能將中國從經濟泥潭中拉出來還為時過早,華爾街公司和在中國經營的企業仍面臨結構性問題和地緣局勢阻力。過去幾年,中國股市的反彈最終因中國經濟表現令人失望而告終。
迪特里希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首席信息官艾德·格雷芬斯特特(Ed Grefenstette)在刺激計劃宣布後表示:“現在那里正處於寒冬。我認為,情況可能要到2025年中期才會開始解凍。”他補充說,許多美國資產配置者可能會等待行政命令和政治決策出台後再考慮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這家總部位於匹茲堡的慈善機構管理着約15億美元的資產。
彭博社也提到,全球企業重新考慮其在華戰略並撤出中國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汽車制造商正在關閉其在大陸的部分工廠,西方科技公司和零售商已集體裁減了數千名中國員工,制造商正在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到其他國家。一些華爾街銀行和全球基金管理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夢想着從中國金融業的開放中獲利,它們也削減了員工數量並關閉了一些在岸部門。
美國投資銀行Lazard Inc.地緣咨詢部門負責人泰迪·邦澤爾(Teddy Bunzel)表示:“過去一年來,中國一直是客戶關注的首要話題,各家公司都在努力重新審視和分散風險敞口。”
中國家庭財富縮水、激烈的本土競爭、惡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不透明且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迫使企業決策者重新制定計劃。由於中國對台灣的軍事侵略以及華盛頓試圖切斷中國的高科技半導體芯片供應,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
(來源:Bloomberg)
邦澤爾表示,他一直在回答客戶的詢問,許多人擔心唐納德·特朗普11 月的勝利對他們意味着什麼,尤其是如果這導致對中國征收60%的全面關稅。但他補充說,中國經濟規模龐大,消費市場巨大,這意味着大多數公司可能會“采取更慎重、更適應中國戰略的方法,而不是完全忽視市場”。
企業高管也意識到,兩位數的增長率已成為過去。不過,許多西方公司仍在努力尋找在中國的創新解決方案,而不是退出中國市場。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 Corp.)在銷售下滑後正在中國尋求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奢侈品牌所有者LVMH正在重新考慮其門店布局和營銷方式,同時等待消費者支出反彈。
紐約咨詢公司戰略風險(Strategy Risks)表示,其對約30家美國大公司進行的分析發現,它們在管理中國經濟和金融風險的方式上采取了類似做法。
這份專為彭博新聞社撰寫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大型公司大多聽從華盛頓方面的壓力,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
Strategy Risk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薩克·斯通·菲什(Isaac Stone Fish)表示:“全球地緣不穩定幾乎肯定會繼續加劇。在這個日益混亂的世界里,對跨國公司來說,對中國的投資極不可能是安全或可預測的選擇。”
貝萊德公司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上周表示,鑒於中國對俄羅斯經濟的支持,西方公司應該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系。這家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在中國擁有一家共同基金業務。該公司的策略師最近建議在刺激措施出台後略微增持中國股票,但仍認為中國經濟面臨長期的結構性挑戰。
高管和咨詢師表示,由於擔心徹底退出會遭到中國方面的報複,一些公司仍留在中國,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員工,沒有進一步投資的計劃。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傑里米·馬克(Jeremy Mark)表示:“歸根結底,中國經濟的繁榮已經消退,要想恢複其吸引力,需要采取比近期刺激措施更多的措施。”
他還補充道,中國的商業環境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利潤越來越難獲得。
(來源:Bloomberg)
國際公司仍在中國投資,盡管投資額比以前少了很多。202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創下1.2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50億美元的曆史新高。今年前八個月,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僅為5800億元人民幣。
上海美國商會最近發布的中國商業環境報告稱,僅有13%的受訪者將中國列為其總部的首選投資目的地,這是該調查曆史上的最低比例。該報告稱,去年其會員企業削減對華投資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25%,首要原因是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t)說:“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解釋,其自給自足的動力、主宰某些行業的動力以及在政府采購中偏愛本土企業的做法,如何為外國公司在中國盈利留下了機會。”
(來源:Rhodium Group)
“中國從最受歡迎的話題變成了最不受歡迎的話題——所以我只看到了好處,”TH Capital管理合夥人Rafael Ratzel在一次樂觀的演講中打趣道。“如果我錯了,你會說他只是個德國人,當然他對中國的看法是錯誤的。但如果我是對的,那麼我們都會賺錢。”